人權、主權、霸權 到底何權第一?
2011-04-07 12:19: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政府內部與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終於在利比亞軍事干預的程度上大幅後退,讓北約成員的歐洲國家擔當主角,以修補自己已經破碎的戰爭反對者與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但是,不容置疑,這次利比亞軍事干預,不管結果如何,都會再度引發關於主權、人權以及強權(霸權)的爭議。
歐巴馬讓歐洲國家,主要是英法主導軍事干預,在美國保守派內部引發巨大爭議,不少聲音直接批評白宮弱化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扮演的西方世界領袖的角色,同時也酸溜溜地諷刺法國總統沙克吉和英國首相卡麥隆小丑跳梁,不自量力,想取代美國的角色。從民意的角度來看,歐巴馬的支持度,甚至都沒有國務卿希拉蕊高。其實,歐巴馬對歐洲的世界人權概念相當推崇,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歐巴馬在轟動一時的柏林演講中,特別提出了全球公民概念,也讚揚歐盟的統合是世界發展的方向。當然,歐巴馬當年讚揚歐洲,主要是強調他的大選主張,那就是美國不應該像小布希總統那樣,採取單邊主義的霸權立場,凌駕在歐洲盟國之上,但是,歐巴馬也確實相信,全球化視野的合作協調,就能產生全球化的和平。
然而,當選總統之後,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裡,歐巴馬自然要受制於美國國家利益,做了總統兩年,美國國內仍然有不少人懷疑,歐巴馬沒有努力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不過,在外部世界看來,歐巴馬在利比亞軍事干預問題上的全國講話,是向總統大選中的歐巴馬告別,是向柯林頓時代回歸,儘管在這個回歸中,歐巴馬與其他美國總統不同的是,他可以弱化美國在北約的領導地位,但這種妥協的姿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美國國力的衰退,在經濟復甦緩慢、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的狀態下,華府無法承擔第三戰場上的龐大開支。換句話說,如果今天的美國經濟處於柯林頓時代的狀況,歐巴馬個人要退讓,恐怕也不成,因為整個統治集團不會允許他這麼做。
問題是,歐巴馬以及北約國家對利比亞的干預,已經超出了對主權國家地位尊重的程度,這在柯林頓時代也是有例可循的,當年柯林頓和英國首相貝理雅等民主黨工黨在西方成為主流時,第三條道路的口號響徹雲霄,人權高過主權,這種全球化的新趨勢成為共識,對與西方國家體制不同的主權國家產生很大壓力,因為在人權的口號下,主權是可以被侵犯的。
人權高過主權,是符合全球大部分人民的理想的。解構主義大師哈伯瑪斯曾經以歐盟統合的經驗描述過這種世界公民的權利架構,自由遷徙、自由就業,甚至可以在聯盟內的其他國家參加投票選舉。但是,人權高過主權的定義,或者說干預權掌握在誰的手中,涉及到公義平等,非雙重標準的基本概念。如果軍事干預利比亞是一個標準,那麼,敘利亞、巴林、沙烏地阿拉伯是否也要干預?他們的領袖或者國王也必須下台?擴大而言,北韓、伊朗、緬甸是否也要干預?甚至中國的主權也在目標之中?這些問題不解決,人們還是要問:軍事干預利比亞主權,趕走格達費的標準,是否是統一的世界標準?如果不是,不同意見的國家和民眾,就會發出疑問:這是否是打著人權的幌子,行強權或者霸權之實?如此,軍事干涉利比亞的道德制高點就會崩解,也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國際社會倡導至今的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努力就會毀於一旦,格達費就哀嘆,前幾年不應該放棄開發核武等。
在我們看來,與海珊一樣,格達費那樣的「獨裁者」,即使在軍事干預中喪生,也是死有餘辜,但這並不妨礙國際輿論對美國和北約提出合理的質疑,主權、人權、強權三者的分界線,必須清楚釐定,這有助於國際秩序的穩定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