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為何面對民主狂潮屹立不搖
2011-06-14 10:39:0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阿拉伯世界國家接連面臨人民起義,唯有沙烏地阿拉伯仍然天下太平,這是什麼道理呢?
紐約時報指出,由於沙國砸重金換取和平政策到目前為止有效。沙國最近要再砸1300億美元加薪、建國民住宅和資助宗教組織。
早在突尼西亞和埃及總統相繼倒台後,沙國王室就拿出支票簿,阿布杜拉國王額外發給公務員兩個月薪水,並拿出700億美元為低收入戶建50萬棟房宅,另外發2億美元酬庸反對民主改革的宗教團體。可謂面面俱到,現在又再砸1000餘億美元,真是說到做到。
阿布杜拉國王財力雄厚,去年的石油收入就有2140億美元,讓沙國執政的紹德家族得以屹立不搖。
沙國百姓說,他們不關心是否舉行民主選舉,他們在乎的是一些長久存在的問題,包括住宅問題、官方統計失業率10%,事實上可能高達20%,以及貪腐、官僚無能和石油收入不透明等。
沙國內部要求改革的聲音一向是原教旨派和改革派之間的鬥爭,近期阿拉伯之春引起的辯論,也不脫這兩派之爭,並未將矛頭對準政府。
沙國王室與宗教領袖的緊密結盟,也有助於王室長期維持政權穩定。面對阿拉伯民主狂潮,沙國伊斯蘭最高教法說明官已裁示,伊斯蘭教敢禁街頭示威。
但不管是進行改革或民主訴求,都必須由擁有最高權力的紹德家族最後裁判,而改革必須由上而下,但真正享有權力的少數王室人員已年邁體衰,並不熱中改革。
87歲的阿布杜拉是廣受愛戴的祖父,他的政府進行隨機式的改革,例如把英文納入小學教育。
在王室中一向被視為異類的阿布杜拉胞弟、79歲的塔拉爾親王說:「很不幸,王室中少數人不想改革,但他們雖是少數,卻握有最大權力。」
也幸虧王室仍握有權力,可以從王室撥出大筆款項以解除民困,困擾著阿拉伯國家的茉莉花革命才來不到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有改革派與原教旨主義之間的鬥爭,一方主張以伊斯蘭宗教治國,一方主張讀英文,推行普世認同的價值觀,要使沙烏地進入現代化。在這兩方面的爭鬥中,自然有極端派的凱達恐怖組織也企圖介入。但因為有王室的存在,由王室出錢解除民困,出錢的人說話算數,爭鬥的兩派─伊斯蘭教派和改革派,加上想插進來的凱達恐怖組織,都沒有發言權了。
雖然,87歲的老王阿布杜拉已老得不能直接管事,但王室是存在的,最少還有他的胞弟塔拉爾親王在打理一切,紹德家族仍然有權有錢,沙國也就得以安然度過這場茉莉花風波。
沙國南部的葉門,便不像沙國之有王室,上周該國總統沙雷因炸彈攻擊總統府而受傷,急赴沙國治療,事前葉門民眾已為民主抗爭歷時數月,總統一走,葉門政局立即頻危,懸於一線。
突尼西亞和埃及的情形,也和葉門一樣,亂事一來,直接衝擊到政治首腦和政府,如果有王室作為緩衝,便不致這麼快便垮台。
由此不由得令人想起當年的伊朗巴勒維國王,他當時受到宗教領袖柯麥尼的衝擊,立即在美國前總統卡特勸說下出亡。如果他懂得採用今天沙烏地阿拉伯的方法,打開國庫,濟助窮人,說不定伊朗便可以保全,不致發展成今天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