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面對韓國與歐盟的FTA

2011-06-16 11:35:0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經濟最直接的競爭對手韓國,其國會已完成韓國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審查程序,雙方之FTA將於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如此一來,韓國企業在歐盟市場的競爭能力,將大大超過台灣企業。因此,台灣如何因應,不但成為企業,甚至是政府的一大挑戰與考驗,這將對台灣造成何種刺激?又會有何種因應?值得觀察。
 
韓國與歐盟的FTA是歐盟在亞洲國家的第一個,因此直接帶來的衝擊與刺激是會加快其他亞洲國家與歐盟FTA的協商與簽定,包括歐盟與日本,歐盟與東盟等。這些後續的發展將對台灣企業形成更大的壓力,如果進而牽動美國的後續行動,那麼一個實際形成的透過雙邊協定所架構出來的自由化經貿體系,將不遜於多邊協議的WTO。此時,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又可能升高。
 
韓國與歐盟的FTA談判前後只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自2007年5月起至2009年10月完成,可以說是談判迅速、成果豐碩。雙邊的FTA內容涵蓋了關稅消除、服務業開放、政府採購等,幾乎納入了晚近以來各主要FTA的架構與內容。這麼短時間能夠進展如此順利,端視韓國政府的決心。因為,歐盟在內部上早已積極落實歐盟國家間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因此,他們的政府也早已有了國內自由化與對外自由化的經驗,結果是經濟條件的改善、經濟福利的增長。所以,只要對手國願意履行,雙方洽簽FTA自然不是問題。
 
除了歐盟、美國以外,全球固然早已掀起這股區域間的自由化風潮,但其實要從內部已準備好去迎接自由化,恐怕都還有待實際去驗證。這當中,韓國、台灣可能常常會被拿來比較。以現有各國洽簽FTA的進度來看,韓國從上到下似乎真的已做好準備,因此只要挑定對象,很快就可以進到協定內容的討論,甚至進入文字的審查。相對而言,台灣的對外自由化還需要經歷進一步的淬煉,才可以確立。
 
就以兩岸簽署的經濟合作協議(ECFA)為例,各方對內容之討論,仍然不免斤斤計較,也就是不斷算計台灣可以自ECFA中獲得那些利益。同時只要碰到因為ECFA而須採取開放自由的措施,就不斷誇大台灣產業可能遭遇的損害,並且要求一定要作好保護措施,甚至還不能看到任何因此而遭遇「損失」的產業開放。這種重商主義的思維其實根本不應該用來檢視ECFA或FTA的效果,因為這很容易把雙方總體的利益,算計成台方究竟獲利多少的單向思維。
 
如果再進一步由產出擴展至就業、所得等變數,由於得失之間的單向考慮,只會造成愈算代價愈高的現象,結果使得自由化政策的效益評估出現偏頗。嚴格講,這已完全偏離經濟與貿易自由化的論述架構。然而,只要這樣的思考存在一天,就代表對自由化的準備還不甚充足的論證,這種尚未完成準備的心理,其實是還沒有資格談自由化、ECFA或者FTA。
 
然而,韓國與歐盟的FTA所帶來的啟示就是,即便台灣還沒有做好準備,但其他國家或地區,卻不會等待也不會停手,他們會依著自身長遠的利益而做出決策。如此一來,就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也會因為歐韓FTA的簽定,而帶來衝擊與刺激,迫使台灣必須往下決心的方向推移。這當中馬英九總統所帶領的團隊,必須由統帥發出明確的決策決心,那麼自由化作為改革自身產業結構的力量才能釋放出來,一直苦等「準備好了」才能上陣的藉口,根本是說不通的。
 
关键词:如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