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的量化寬鬆與寬鬆活化
2011-07-12 09:48:2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起於去年8月,影響全球經濟的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會於6月底結束,今後的美國,究竟能否在不增加政府開支,又能維持寬鬆的資金流量,再維持利率不變?而周邊經濟會受到甚麼影響?這是一個很複雜、較難測的問題,應當以宏觀的方式去探討。
在過去一年,量化寬鬆措施一直擔當轉化劑的角色,有助美國經濟由政府主導轉化而為以市場左右,來保持經濟的自我增長。後遺症是刺激通脹,增加負債,但經濟增長竟然比預期緩慢,就業市場並未改善,其中的原因,是經過日本地震,零件供應短缺,大大打擊美國的製造業,特別是汽車業,減慢了人手增聘,亦降低了商業信心。對台海兩岸四地而言,是增加資金內流,推動股市的同時,是刺激通脹,中國甚至需要多次加息,去緊縮銀根,竟然和美國的量化寬鬆,背道而馳。
到了6月底,美國的發債規模已到了上限,財政情況亦面臨危機,緊縮的機會已遠大於繼續的放寬,但銀根到底易放難收,突然的收,會打擊甚至破壞經濟,因此加息已絕無可能,根據花旗銀行的預測,美國加息的時間會延至明年的下半年,與此同時,經濟政策亦不能冒進,只能改用橫行的發展。至於中國現行的緊縮政策,是絕無可能,原因是美國的大選在即,經濟絕不能倒退,否則會影響到總統歐巴馬的連任。經濟可影響政治,但政治卻能主導經濟,甚至摧毀經濟,觀乎北韓的經濟落後,大陸文革時期的經濟倒退,便是證明。但美國到底是民主國家,總統歐巴馬亦只能走微調路線,中間落墨。
所謂橫行,是不進不退,不再減息,但不能加息;不再發債,但須減少財赤,只在政策措施方面,多些寬限,增加優惠,譬如稅務優惠,貸款寬限,如是資金供應就算減慢,銀根亦不致突然收緊,借貸成本更不會逐漸增加,轉化劑的作用仍然存在,政府亦未失去主導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經濟不會停止上升,而是略為下調,絕不是下滑,只是政府主導的角色稍微減少,仍然由市場去維持自然增長,因此生產總值仍然有2%~3%的增長,根據花旗銀行的預測,經濟增長率會是2.5%,當然遠低於新興市場,但仍然比歐元地區優勝,因此經濟措施的寬鬆活化,仍然發揮活力。
量化寬鬆的結束,是必然性的,亦有先兆性,導致環球股市在5月及6月,有顯著的回吐。但這種衝擊力,只是短暫性的。最重要的支持力,還是環球利率仍維持低企,企業盈利,仍有機會獲得15%左右的上升,又由於資金流動或流入的速度減慢,通脹會於今年稍後見頂,從而刺激新興市場的股市重拾升軌,而經濟增長亦可維持在6.3%的水平,已是很不錯的增長步伐。
至於兩岸四地,由於美國寬鬆量化措施的止步,資金內流與輸入通脹的速度會減慢,使中國的通脹,會維持在5%的水平,其他三地的通脹亦不會惡化,中國的利率,可能在3.75%的水平止步,其他三地的利率,亦會維持在極低的水平,至於經濟增長率,根據花旗銀行的預測,中國可維持9.2%的水平,台灣與香港稍低,但不會低於5%,因此美國經濟措施的改變,對兩岸四地,反而起了催化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