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鐸的卑微不等於八卦新聞的終結

2011-07-21 09:47:4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英國新聞集團《世界新聞報》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八卦小報,也是英國政商名流爭相巴結的對象,以報導王室以及政治人物的內幕消息而占據該國平面媒體龍頭老大的地位。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隨著竊聽電話醜聞的風波越掀越大,越演越烈,不但這份100多年歷史的老報宣告壽終正寢,該報的大老闆梅鐸也被迫帶領接班人兒子詹姆斯出席英國國會下議院跨黨派「文化,媒體及體育委員會」的聽證會,就竊聽醜聞作證。而圍繞著這個事件,爆料人突然離奇死亡,倫敦警方高層相繼辭職,首相卡麥隆也因為與該報關係密切,並在之前力排眾議,提拔過如今因醜聞被捕的前《世界新聞報》主編擔任過發言人,而遭「池魚之殃」,需要縮短非洲的外交之旅,回國滅火,並在國會緊急會議中發表演說,進行危機處理。換句話說,今天的新聞集團,成了全球大小報紙的「八卦對象」,真是何其諷刺。
 
縱觀整個事件過程,醜聞剛剛曝光,梅鐸還是「老神在在」,拒絕撤換英國新聞國際公司的執行長,也是他的愛將布魯克斯,以為憑藉他的英鎊實力和權力關係網,就可以像以往多次出現的「狀況」一樣,化險為夷,從這個危機處理的手法來看,就可以看到新聞集團的傲慢。但是,梅鐸同樣沒有想到,一旦民意沸騰,靠選票上台的政客,就會立刻翻臉,而與《世界新聞報》共生互存的名流們,也會畫清界限,以至於新聞集團也成為「形單影隻」、「眾矢之的」,80歲的梅鐸,在聽證會上,講出了「這是我今生最卑微的一天」這樣的話。
 
當然,從扭轉民意的角度看,梅鐸打的是同情牌,無可厚非。而且,我們也會同意他說的,管理多達5萬3000員工的媒體集團,不可能每一件事情事必躬親,具體的竊聽行為,也並非梅鐸親自指揮。但是,梅鐸無法推卸的是,他所創立的某種企業文化,尤其是八卦小報的經營風格,卻是導致這種電話竊聽醜聞出現的土壤。當然,由於梅鐸媒體帝國的多元化經營,除小報之外,嚴肅的大報和電視媒體也是其經營的範圍,從這些高質量的媒體標準來看,詹姆斯在聽證會上所說的,「這些作為不符合我們公司渴望在世界各地達到的標準」,也不是一句謊話。
 
媒體大亨梅鐸與兒子詹姆斯現身英國國會,接受議員就越演越烈的竊聽電話醜聞提出詢問,梅鐸坦承面臨「今生最卑微的一天」,詹姆斯則表示對這起震撼英國的風波深感抱歉。
 
有意思的是,英國社會並非對小報的竊聽手段深痛惡絕,只要小報竊聽的是王室成員,或者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把他們隱藏在公眾視線以外的醜陋私生活揭露出來,民眾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些名人的八卦和政治人物的醜聞之上,而對取得這些八卦和醜聞的竊聽手段,輕輕放過,而小報也只要塞給肇事者大量的金錢,讓他離開報社,就萬事大吉,報紙則享受銷量上升帶來的龐大利益。《世界新聞報》的銷量高達近300萬份,就是如此。至於遭竊聽的政商名流,一般也不會打官司,因為他們的「內幕太多」,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了了之。
 
也因為這樣的社會觀感,當時還在野的現首相卡麥隆,就大膽啟用因為竊聽王室成員醜聞辭職的前小報主編。而這次電話語音竊聽事件之所以引發驚天駭浪,是因為受害人已經超出王室成員、政商名人的範圍,包括一位十來歲的兇殺案死者、陣亡將士和恐怖攻擊事件罹難者的家屬,人數多達4000人以上。換句話說,普通民眾自己也可能成為受害者,他們的隱私也可能成為《世界新聞報〉的八卦內容,這就超越了英國民眾可以接受的底線,怎麼可能不觸犯眾怒呢?
 
問題是,這樣的風波,能否徹底改變英國以及全球普通民眾的「閱讀」和「視聽」習慣呢?能否對新聞採訪不要走「狗仔隊」路線起到遏制的作用呢?還是說,民眾想看梅鐸的媒體帝國轟然倒塌的基本心理,說到底,還是一種「八卦」心理?說穿了,梅鐸也沒有創造時代,他的「通俗小報」經營模式,只是迎合了時代和民眾的需要。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