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中國拐點」的三大風險

2011-07-31 12:08:5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房地產泡沫、高通膨、龐大地方債務,隱然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新路障。因此,國際間關心大陸經濟問題的人士,提出了大陸經濟轉型能否平順過渡軟著陸的隱憂,進而稱這三項因素為轉型過程裡的「中國拐點」。這個拐點會不會絆住大陸經濟向前衝刺的力道,甚或因為彎度過大而翻覆,當然是現階段大陸經濟的頭號議題。
 
大陸房地產泡沫的確已受到各界的關注,這當然有其結構性因素,非常類似台灣在80年代中期的經驗。簡單講,國家的快速成長所累積的龐大財富與購買力,在找不到宣洩口的情況下,再配合本身貨幣的升值預期心理,遂使國外資金進一步往國內流動,形成過多浮濫資金湧入,國內貨幣供給閘門大開的局面。這也是房地產泡沫化的金融情勢,無法單獨用貨幣政策來管控,只能是局部性的沖銷,效果非常有限。
 
然而,今年4月大陸九大城市的房價已出現-4.9%的抑制現象,較諸去年+21.5%的漲幅,似乎已稍有冷卻的情況。當然,這個問題還沒有治本之道,只能說在城市化的熱潮中房價的上漲,連帶可能引發的金融體系的連鎖效應,恐怕也是政府所不願意見、也不容易應付的課題。因此,現階段只求不再火上添油,過度的抑制手段也會很保留。
 
至於通貨膨脹的問題,多少與金融海嘯後,政府盡全力放鬆貨幣,提升國內需求的擴張政策有關。當然,也與人民銀行抗拒人民幣短期內過度升值的緩升政策息息相關。然而,最近以來輸入性通膨的壓力稍微紓緩,經濟成長的減速,從10%以上到9%到8%,都是減少柴火避免通膨惡化的努力,看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在今年第四季有望回軟,這也是好消息之一。
 
最後的第三項風險,指的是政府的債務,尤其是各地方政府的債務增長迅速,已成了國際間注意的新焦點。這也與對抗金融海嘯所推出的8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政策息息相關。根據人民銀行的估計,地方債務總額高達人民幣10兆元,有7兆8000億元是透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出,也就是地方政府給予擔保的債務。由於金額龐大,其中有23%估計可能有風險,真正有高倒債危險的金額大約在5000億到1兆元之間。
 
不過,如果熟悉中國政府如何處理過去的不良金融資產、不良金融機構、如何切割壞帳再經由重組而注入資金,進而能夠透過國際金融機構的標準,而籌措到大量資金的過程,相信應該對地方政府的高額債務不會有過多失控的疑慮。因為,地方政府掌握了地方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資源,這也是快速經濟發展地區,可以點石成金的秘密。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是土地全數國有,使得國家、政府、地方的繁榮,所體現出來的土地資產價值重估,具有高濃度的成分,這是解決地方債務的重要手段。
 
簡單說,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使得高速的經濟發展成長,固然有部分透過複雜的政經人際關係而流入私人,但其最後所有權仍在政府手中,這是政府資產價值只漲不跌的關鍵。這個角度提供我們對大陸地方債務問題的另一種解讀,也有另一種信心。再加上政府掌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提供足夠的政策手段去處理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總之,在中國經濟列車快速飛奔向前的過程中,處處有風險、處處有拐點,然而由於政府對資源掌控程度仍高,所以「中國拐點」的三大風險,固然都存在,也需要審慎面對,但還不到致命的危機;反倒是如此一來,政府比例持續升高,民間比重無法提升的「國進民退」趨勢,以及所得分配問題的惡化,這些更根本的體制問題,才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與威脅。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