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體系依然很脆弱
2011-08-15 11:54: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債券被信評機構調降評等,歐洲、希臘等國的債務解決方案,始終未見確立,終於導致全球性的股災,也再度引發全球經濟會不會重現不景氣的疑慮。坦白說,如今的全球經濟是立基於高度不穩定的脆弱基礎上,稍一不慎,真有可能釀成大悲劇,這是有識之士共同的看法,今後端看各國決策者如何如履薄冰般的審慎處理,才有望解除目前的危機。
自從2008年及2009年全球遭逢金融海嘯的侵襲,至今元氣並未恢復,甚至基本的失衡也未見平緩。倒是各國政府有志一同,幾乎共同採取釋放資金救市的措施,這招果然也在2年不到時間,似乎就要拯救全球經濟成功,擺脫經濟的不景氣而恢復往日的氣勢。然而,最近的發展情勢,卻顯露出全球經濟基礎的脆弱,隨時有可能再度陷入不景氣深淵,這絕不能等閒視之。
其實,當前經濟的問題,可以說是過去30年舊疾的積累所造成。每一次發病,都用治標的壓制方法,把病症暫時給壓了下來,但根本上卻都沒有被有效的療癒,以致舊症新病一再交復感染,使得原來處於十分脆弱的經濟體質,高度可能再度復發類似金融海嘯的災難。
全球經濟在二次大戰終止後,進入療傷止痛的階段,再透過全球經濟及政治的援助與合作下,很快從戰爭的破壞中走出來。1950-60年代,已開發國家的高度成長,成就了「黃金20年」的輝煌歷史。但自70年代起至今的40年期間,幾乎每10年就有一次大災難。人類也透過種種努力,一一應付,並且克服了每一次的難關。然而,這當中卻未見根本性的解決,或者說根本不可能治本,於是逐漸把問題給長期積累下來。
70年代和80年代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價格暴漲到大幅起落的能源危機,對當時的經濟造成極大衝擊與不穩定。不過,這些起落基本上還只侷限於實體經濟,比較嚴重的是物價失控與失業增加;或者是在這兩個問題間擺盪,當然也出現過短暫的失業和物價膨脹並存的停滯性通膨難題。然而,若回顧歷史,卻發現當時的能源問題卻衍生出另一個世代的根本性難題。
多數石油進口國伴隨能源危機而來的就是貿易逆差和國際收支赤字的問題,甚而出現國家債務無法清償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80年代開始就把金融部門牽連進來,因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嚴重衝擊戰後所建立的固定匯率與黃金、美元本位制度,從此也進入金融市場活潑化、金融商品多樣化及金融性資金加速國際流動的現象。
由於龐大資金在國際間追逐極短期利益而迅速流竄,一方面固然造成發展迅速的金融部門,另方面也埋下了實質部門與金融部門間的不一致和不協調,甚至金融的不穩定已經常干擾各國實際部門的發展。譬如,各國貿易活動的進行亦因順差或逆差而影響了匯率,進而引發經濟實質的調整。更常見的是實質部門的順逆差,與匯率的升降無關,卻與資金的進出息息相關。
這樣的金融發展正是當前全球經濟不穩定和基礎脆弱的真正原因。然而,即便找出這樣的病因,卻有無處下藥的遺憾。因為要重回固定匯率,甚或管制資金在國境間的移動,幾乎已不可能。退而求其次,建立一種實質部門與金融部門各自獨立的雙軌匯率,或許是一種可能性,但這樣的提議根本還未成為主要國家制度改革的選項。也許人類社會還要因為根本性不穩定的金融部門,付出更大的代價,才可能歸零思考。在此之前,恐怕也只有用更大的不平衡去追求短期的治標方案,這也是潛在巨大經濟危機爆發機率愈來愈大,其間隔時間愈來愈短的原因。
自從2008年及2009年全球遭逢金融海嘯的侵襲,至今元氣並未恢復,甚至基本的失衡也未見平緩。倒是各國政府有志一同,幾乎共同採取釋放資金救市的措施,這招果然也在2年不到時間,似乎就要拯救全球經濟成功,擺脫經濟的不景氣而恢復往日的氣勢。然而,最近的發展情勢,卻顯露出全球經濟基礎的脆弱,隨時有可能再度陷入不景氣深淵,這絕不能等閒視之。
其實,當前經濟的問題,可以說是過去30年舊疾的積累所造成。每一次發病,都用治標的壓制方法,把病症暫時給壓了下來,但根本上卻都沒有被有效的療癒,以致舊症新病一再交復感染,使得原來處於十分脆弱的經濟體質,高度可能再度復發類似金融海嘯的災難。
全球經濟在二次大戰終止後,進入療傷止痛的階段,再透過全球經濟及政治的援助與合作下,很快從戰爭的破壞中走出來。1950-60年代,已開發國家的高度成長,成就了「黃金20年」的輝煌歷史。但自70年代起至今的40年期間,幾乎每10年就有一次大災難。人類也透過種種努力,一一應付,並且克服了每一次的難關。然而,這當中卻未見根本性的解決,或者說根本不可能治本,於是逐漸把問題給長期積累下來。
70年代和80年代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價格暴漲到大幅起落的能源危機,對當時的經濟造成極大衝擊與不穩定。不過,這些起落基本上還只侷限於實體經濟,比較嚴重的是物價失控與失業增加;或者是在這兩個問題間擺盪,當然也出現過短暫的失業和物價膨脹並存的停滯性通膨難題。然而,若回顧歷史,卻發現當時的能源問題卻衍生出另一個世代的根本性難題。
多數石油進口國伴隨能源危機而來的就是貿易逆差和國際收支赤字的問題,甚而出現國家債務無法清償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80年代開始就把金融部門牽連進來,因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嚴重衝擊戰後所建立的固定匯率與黃金、美元本位制度,從此也進入金融市場活潑化、金融商品多樣化及金融性資金加速國際流動的現象。
由於龐大資金在國際間追逐極短期利益而迅速流竄,一方面固然造成發展迅速的金融部門,另方面也埋下了實質部門與金融部門間的不一致和不協調,甚至金融的不穩定已經常干擾各國實際部門的發展。譬如,各國貿易活動的進行亦因順差或逆差而影響了匯率,進而引發經濟實質的調整。更常見的是實質部門的順逆差,與匯率的升降無關,卻與資金的進出息息相關。
這樣的金融發展正是當前全球經濟不穩定和基礎脆弱的真正原因。然而,即便找出這樣的病因,卻有無處下藥的遺憾。因為要重回固定匯率,甚或管制資金在國境間的移動,幾乎已不可能。退而求其次,建立一種實質部門與金融部門各自獨立的雙軌匯率,或許是一種可能性,但這樣的提議根本還未成為主要國家制度改革的選項。也許人類社會還要因為根本性不穩定的金融部門,付出更大的代價,才可能歸零思考。在此之前,恐怕也只有用更大的不平衡去追求短期的治標方案,這也是潛在巨大經濟危機爆發機率愈來愈大,其間隔時間愈來愈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