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有面對統一縱橫中國的氣魄
2011-08-23 13:18:3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新黨最近由黨主席郁慕明領軍直接挑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或謂這是藍營內訌,但若從統獨觀點切入,可以發現藍營內部的意見之爭,正是訴求國家統一光譜各有不同調門的寫照。郁慕明代表新黨訴求「和而不獨」,「和而求統」,意在尋求國家定位和統一的兩岸分工。台灣方面先求「不獨」,中國大陸則努力於「和而求統」,塑造兩岸和平統一的氛圍和形勢。
如果說宋楚瑜是郁慕明批評的對象,但若拿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相比,這就是統獨的對映,分明是郁慕明藉宋打蔡。蔡英文隱藏了「台獨」,郁慕明則凸顯了「統一」。論氣勢和意志,郁慕明氣勢強,是顯性的;論意志,蔡英文以隱性的語言堅持其立場,一方面是看到了兩岸關係無從倒退,另一方面則希冀僥倖。換言之,形勢的消長,逼使蔡英文不得不隱藏「台獨」。
郁慕明的「和而不獨」、「和而求統」,相對於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當然也有對照和批判意義,即「不統不獨」缺乏發展性的動能,過於保守。但這也是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代下注腳。即兩岸既進入和平發展階段,一個穩定發展的動能不能僅止於保守現狀的「三不」。對此,亦可視同郁慕明藉宋點馬。
「和而不獨」、「和而求統」當然涉及兩岸的「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發展蓄積的動能,就不該長期停留在「一中各表」的階段。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催動的是兩岸經貿一體化,但郁慕明認為應該重返「國家統一綱領」的高度,要從市場、貨幣、文字等,推動有利於統一的前置作業。對照馬英九和蔡英文都想爭取「中間選民」,但求現實過關,反而缺乏領導人應有的宏大格局和歷史視野。
蔡英文明知堅持「台獨」可能帶來立即的風險和危機,但尋求兩岸和平統一是否也是風險和危機呢?依當前的形勢又有那一個國家和組織敢於公開以武力干涉台灣尋求和對岸統一?再論形勢,台灣當局從「國家統一綱領」走向「不統不獨不武」是進步還是退步,就藍營選民言,當然是退步;若跌入蔡英文的「和而不同」,不是更陷於渾沌?
郁慕明的論述當然也是想為新黨爭取立法委員選舉的席次,特別是不分區立委的政黨席次。這是小黨的經營策略,也是政治現實。不過,當年的新國民黨連線從國民黨出走自組新黨,其實就是國民黨內統獨鬥爭的結果,今天新黨重返國民黨,志在重振初衷,標舉「統一」的訴求,等於為國民黨重續歷史傳承,也為「統一」的階段論提出新的主張。
是以藍營內訌確有重新理清政治訴求的作用。以親民黨宋楚瑜參選,是否接受支持者勸進參選總統為例,固然在一時之間搶盡話題;但宋楚瑜火力四射,反而把馬英九、蔡英文作出了更明確的區隔,「中間選民」可以拿宋楚瑜及其話題來思考,在藍綠和馬蔡之間可以做出更明確的判斷。
新黨點撥馬英九,其實也在點撥「中間選民」,在統獨之間,可以看到兩岸朝向和平統一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台灣未來的影響。那就是「做大台灣」,而非自我局限。況且中國大陸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許多嚴重問題包括政治改革如何啟動,在在都需要同是中國人的台灣經驗,只要「和而求統」,台灣正可以發揮正面影響,帶動觸媒作用。
新黨追求的是國家定位的再確認,要求有面對統一、縱橫中國的氣魄和志氣。這就藍綠領導人言,似乎不合乎實際。但若從台灣未來的發展走向,以及台灣今天面對的種種議題或是困境,幾乎都和對岸相關。兩岸和平發展不過三年,可以看到兩岸可以持續開拓的空間愈來愈大。只要能讓台灣融入中國大陸,就能做大台灣,縱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