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增產稻米成功後努力的方向
2011-08-24 12:09: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在曼谷發表一項最新亞洲糧食狀況報告,預估今(2011)年亞洲稻米生產,將可達6萬4980萬噸。攀升的產量,會推動世界食糧生產躋上新的高峰,有助於供需的調節。這項新資料對於糧價在高位運行的市場,將會發生何種程度的影響,仍有待觀察。但民以食為天,糧產增長正是安定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希望全世界有關各方面能依據此項資訊,以積極態度,已緩解糧食不足、糧價高漲問題找出具體辦法,讓許多饑餓邊緣的黎民百姓,有個喘息的機會。
亞洲稻米產量增加,應是從2007年糧價漲翻天後,各方呼籲增產所獲的若干正面回應之一。長期以來,亞洲國家重視高成長的製造業,輕忽農業的發展。結果在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糧價飛飆,對亞洲經濟形成嚴重威脅,促使提振農業生產力政策的位階得以提升,以糧農組織最新資料所列稻米產量,其中逾半數約3萬4000萬噸是由印度、中國兩大經濟體產出,由此可見在解決根本稻米供應問題上,各國政府加強政策協調的重要性。果能在觀念上取得共識,亞洲稻米增產還會有相當大的空間,有待於做進一步努力。
糧農組織駐曼谷稻米專家布洛卡對於亞洲稻米增產,推升世界產量達空前紀錄,頗表喜悅。從帳面看,世界稻米今年預估產量,將比2010年所獲世界紀錄多出1800萬噸,做為世界糧農權責機構,當然值得高興。輿論對該機構呼籲增產奏效,也多予正面評價。
但現階段世界糧農有高度複雜性,使世界以稻米為主食的半數人口約逾30億人吃飽肚子,單在生產方面就還有甚大努力空間。至於國際市場的糧價,縱使稻米供需大致平衡,也不見得能維持平穩。何況人口不斷增加,從2009年6月以後,就有10億人餓肚皮,非大開大闔,動員所有力量,才有解決希望。所以增產努力還要全力推動,其他問題也待見招拆招。
糧農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甫在6月間聯袂發表「2011-2020年農業展望報告」,未來10年糧價將持續波動,穀物價格且可能再漲20%。為抑制糧價過度失控,包括前述聯合國兩大組織在內的十個國際組織,再向二十國集團(G-20)提供一份關於如何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報告,以供列為G-20年會主要議題,國際間之所以如此重視對糧市規範,主要原因來自於上次石油、糧食價騰飛經驗。
當時糧食供需稍嫌不足,固能引起價格波動,但若無幕後黑手炒作,糧國又不採取恐慌性禁止出口的保護政策,則斷然不致造成舉世震盪、若干經濟體社會失序,所以要有公法管制,對維持糧價穩定做治標性的努力。
國際間對糧價正常秩序的建立,雖已有了定見,由法國任輪值主席的G-20年會,其農業部長會議並已承擔起議題審議程序,以便將初步結果陳述稍後的年會大會裁處,這是目前國際間建立糧價市場規範的正途之一。但是展望未來,糧價的升沉起伏,還是脫不了國際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混亂的匯率體制、油價的波動等「禍首」的陰影籠罩。華爾街的金元禿鷹手上握著足夠籌碼,可在市場予取予求,翻雲覆雨,飽食遠颺。再加上地球天氣異常,重大災害頻仍,糧市維穩的前途並不是那麼樂觀。
不過,亞洲稻米增產成為事實,行將推升世界稻米產生達到空前紀錄,也有合理的希望。這回又是亞洲在糧食生產上做了領頭羊,各經濟體間在握有相當稻米數量的條件上,透過區域經濟整合體制,建立一套合理糧市監管辦法,使區域維穩能有效運作。應是曾受「有錢買不到米」驚嚇的百姓所樂於見到的希望。世界處在高度紊亂不安中,亞洲人要能團結合作,共度難關,莫枉費了經營稻米增產成功的努力。
亞洲稻米產量增加,應是從2007年糧價漲翻天後,各方呼籲增產所獲的若干正面回應之一。長期以來,亞洲國家重視高成長的製造業,輕忽農業的發展。結果在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糧價飛飆,對亞洲經濟形成嚴重威脅,促使提振農業生產力政策的位階得以提升,以糧農組織最新資料所列稻米產量,其中逾半數約3萬4000萬噸是由印度、中國兩大經濟體產出,由此可見在解決根本稻米供應問題上,各國政府加強政策協調的重要性。果能在觀念上取得共識,亞洲稻米增產還會有相當大的空間,有待於做進一步努力。
糧農組織駐曼谷稻米專家布洛卡對於亞洲稻米增產,推升世界產量達空前紀錄,頗表喜悅。從帳面看,世界稻米今年預估產量,將比2010年所獲世界紀錄多出1800萬噸,做為世界糧農權責機構,當然值得高興。輿論對該機構呼籲增產奏效,也多予正面評價。
但現階段世界糧農有高度複雜性,使世界以稻米為主食的半數人口約逾30億人吃飽肚子,單在生產方面就還有甚大努力空間。至於國際市場的糧價,縱使稻米供需大致平衡,也不見得能維持平穩。何況人口不斷增加,從2009年6月以後,就有10億人餓肚皮,非大開大闔,動員所有力量,才有解決希望。所以增產努力還要全力推動,其他問題也待見招拆招。
糧農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甫在6月間聯袂發表「2011-2020年農業展望報告」,未來10年糧價將持續波動,穀物價格且可能再漲20%。為抑制糧價過度失控,包括前述聯合國兩大組織在內的十個國際組織,再向二十國集團(G-20)提供一份關於如何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報告,以供列為G-20年會主要議題,國際間之所以如此重視對糧市規範,主要原因來自於上次石油、糧食價騰飛經驗。
當時糧食供需稍嫌不足,固能引起價格波動,但若無幕後黑手炒作,糧國又不採取恐慌性禁止出口的保護政策,則斷然不致造成舉世震盪、若干經濟體社會失序,所以要有公法管制,對維持糧價穩定做治標性的努力。
國際間對糧價正常秩序的建立,雖已有了定見,由法國任輪值主席的G-20年會,其農業部長會議並已承擔起議題審議程序,以便將初步結果陳述稍後的年會大會裁處,這是目前國際間建立糧價市場規範的正途之一。但是展望未來,糧價的升沉起伏,還是脫不了國際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混亂的匯率體制、油價的波動等「禍首」的陰影籠罩。華爾街的金元禿鷹手上握著足夠籌碼,可在市場予取予求,翻雲覆雨,飽食遠颺。再加上地球天氣異常,重大災害頻仍,糧市維穩的前途並不是那麼樂觀。
不過,亞洲稻米增產成為事實,行將推升世界稻米產生達到空前紀錄,也有合理的希望。這回又是亞洲在糧食生產上做了領頭羊,各經濟體間在握有相當稻米數量的條件上,透過區域經濟整合體制,建立一套合理糧市監管辦法,使區域維穩能有效運作。應是曾受「有錢買不到米」驚嚇的百姓所樂於見到的希望。世界處在高度紊亂不安中,亞洲人要能團結合作,共度難關,莫枉費了經營稻米增產成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