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禽流感嚴重性.做好防範工作
2011-09-15 17:17: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柬埔寨6歲女童死於禽流感、當地今(2011)年已有8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喪生後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緊接著提出警告,隨著北方各類飛禽次第南下過冬,帶來了新的突變異種、可能致命的禽流感病毒,進入以往尚無病毒的亞洲地區國家繁衍。該組織在聲明中指出越南已有發現,促使區域內特別注意相關病症。連續的禽流感訊息,雖然還沒有大規模疫情出現,但卻是理性的預警,政府和民間都不宜輕忽,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依據過去資料,秋季候鳥開始南遷,冬、春季將是發生禽流感的高峰。但是鳥類畢竟是另種生物,牠們的動定舉止,千變萬化,即使是一般季節運行正常,也有不同的移動現象。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以往季節徵兆,多已無法捉摸。甚至相當有規律的聖嬰年、反聖嬰年現象,已經都告亂套。暖秋暖冬造成候鳥早到晚到,尤其莫測,顯然以往的各類常規,連參考作用都顯得薄弱。世衛組織的柬埔寨禽流感死亡病例、糧農組織發現禽流感H5N1變種病毒株等訊息,莫不令人有意外的感覺。但事實如此,大家切莫視為是徒亂人意,及早戒備、縝密預防,對社會安定有利無害。
禽流感H5N1病毒再為媒體報導,且又有新變種發現,卻是一樁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早在2005年間,澳洲學者就曾在知名的獸醫期刊,發表名為「亞洲高病原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起源和演化」的專文,陳述這項病毒從1996年在家鵝上發現,逐漸轉到雞隻、2003年再使鴨隻感染造成數百隻鴨死亡。顯然該病毒宿主範圍擴散,終而鴨子便成為當年東南亞地區疫情起源的關鍵角色。這般傳播途徑,乃使亞洲籠罩在區域性病毒壓力下,到處有潛藏危機。
研究人員找出亞洲高病原性禽流感,是由同為H5N1多種病毒變異株引起,並和1996年家鵝病毒有相關性的演化樹系譜。於是此基因型病毒的演化,引起了更廣泛矚目,不過其是否就直接源自候鳥,則未有定論。由於亞洲若干地方的候鳥,和飼養水禽共用同一遼闊的棲息環境,因此彼此污染、互傳病毒的機率就很大。病毒分藏在受感染的飼養水禽和候鳥身上,傳布途徑之多,實在是難以想像。糧農組織要求大家仔細觀察,特別防護,是有道理的。
世衛組織發布的數字說,從2003年以來,全世界禽流感的確診病例為565案,其中331人死亡。當2006年病毒傳布到巔峰時,有63國出現傳染紀錄。單從數字看,禽流感疫情嚴重的程度尚在控制範圍內。但問題在於,亞洲地區高病原性禽流感,都是由同為H5N1基因型的多種病毒變異株引起,並都和1996年的家鵝病毒有相關聯性的演化樹系譜。病毒宿主範圍在擴大,新的病毒變異無從掌握,傳染的方向尤其可慮。萬一失控如當年流行性感冒般普遍化,就可能是一場浩劫。
國際間對於帶有H5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撲殺、管制、安置,都採嚴格規範策略,尤其不可與任何野鳥接觸。冬、春季禽流感發生機率高的地區,對活禽抽檢作業、對候鳥糞便的儘可能抽檢,態度嚴謹、行動敏捷。隨時可組成的緊急應變小組,因應禽流感病毒發現後的管制行動,絕不許怠忽。原因是疾病無國界,納入列管的重量級傳染病,偶有疏失,就會釀成巨大損失,要人類社會付出無可償付的代價。
亞洲、尤其是東南亞,是季節性禽流感發生機率高的地區。泰國以往也曾在北部發現過H5N1禽流感的案例,相關處置悉能依國際規制,因此未發生任何事故。今年國際權責機構的禽流感警訊已連續出現,泰國政府和民間宜積極應變,做好一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