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生之爭與民心之困

2011-10-07 10:33: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大陸已進入爭議四起的年代,各種話題的大討論、大爭辯不斷泛起。說來也巧,適逢辛亥100年,與三民主義相關的民族、民權、民生,今天個個都是爭議性話題。近期有關民生之爭,更圍繞國富民窮,爭得相當激烈。 
 
首先當留意一個重要背景,即中國近期已把保障民生、穩定民心,作為重要任務。這是因為本月中旬將召開中共17屆六中全會,全會除要作「文化建設」的決定,還要辦兩件事,一是為來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正式啟動準備工作;一是要對今年以來的政經等各方面事務作總結,同時展望來年的各項安排。要辦成這兩件事,必須要穩定民心,而穩定民心,又要解決民生保障的種種難題。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了一場有關中國是否「國富民窮」的激烈爭論。這場爭論的結果,說近一點,有可能影響執政當局對來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的調整,說遠一點,有可能影響中共十八大確定新的政經方針和發展路線圖。 
 
這場爭論,是由福布斯雜誌的一份中國稅負榜單,指中國稅負痛苦指數為159,在公布的6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列第2。由之而起的爭論。有趣的是,一方面中國官方機構,乃至中共中央機關報,都出言反駁其論據不足,與事實不符;另一方面是各類媒體特別是私媒體,一面倒地支持中國人稅負痛苦論。
 
進一步,由稅負是否痛苦繼續討論下去,就會把中國人的稅負痛苦全球第2高,與中國大陸的GDP全球第2大相較,就得出中國已呈現國富民窮的結論。這令有關爭論,面積進一步擴大。
 
再發展下來,是統計數據令爭論更加深化。有關數據表明,今年前8個月,中國財政收入7萬4,286.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9%,以此速度增長下去,今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已成定局。而在今年初,當局定下的財政收入指標,是8.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目標為8%。由之而來,就不只是稅負高不高的問題,而是國富民窮是否已相當嚴重的問題了。 
 
相關數據已說明,中國稅負相對較重而且苦樂不均。中國的GDP已經全球第2,而去年中國的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在全球排第94 位,成為「最窮的全球第2」,也是事實;中國財政收入高速增成長,而居民收入相對增長較為緩慢,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85年時的56.18%下降為1997年的55%,再到2007年的43.42%,22年下降近13個百分點,更是事實。還不用說在數字之外,到中國去大城之外的地方看看,發達和落後、豪奢與貧困,確實都存在,而且對比相當強烈。 
 
稅負痛苦話題辯不過公眾,中共宣傳部門再度出手,聲稱中國財政收入高點,也是用在百姓身上,「去年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近6萬億,占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這一言論,再度受到社會輿論指斥,有言論指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言論,與民眾感受有很大差距,有人更說,宣傳機關這是把避孕套當氣球吹,吹破了很危險。 
 
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歷史來看,一直有公平和效率,先富與共富的爭論,但相關爭論,一直圍繞著發展的路線和方針在討論。而近年來,有關國富民窮的討論日漸激烈,已經緊扣著社會現實在爭吵。理論上看,中國這屆領導層上台之初,確實意識到改革和發展,已經全面拉大貧富差距,已經形成國富民窮的問題。所以也提出了「以民為本」,也承諾要廣大民眾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理論上看這些政策方針都對頭,但因何在事實上中國的貧富差距全面拉大,中國的國富民窮更加惡化,這才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今天的中國,有傳統的吃飯財政,有數千萬黨政人員吃財政;有部門和地方瘋狂地負債經營,如鐵道部負債超2萬億元人民幣;有國企全面壟斷,同時猖狂地吃掉分光壟斷利潤。更大的問題,還是特殊利益集團與公權力、與國家專政機器的公開結合。如此下去,已不是國富民窮問題,而可能是亂了民生,失了民心的大問題。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