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誕生100年 辛亥革命100歲

2011-10-11 10:59:3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昨天十月十日雙十節是中華民國100年國慶,同時也是催生中華民國誕生,即辛亥革命的100歲紀念。或謂百年樹人,中國人這100年來究竟是如何度過的,在心情上是愉悅的,還是失落的?單就中國人承受的考驗來觀察,不論辛亥100歲或民國100年,身為中國人的遺憾和失落,或遠大於所能享有的愉悅和幸福。
 
是以在慶祝或紀念100年風華的同時,還要想到小至個人擴及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處境和地位。兩岸領導人放眼未來,又如何面對100年來的歷史和未來?
 
但就兩岸處理民國100年或革命100年的態勢觀察,竟存在一個奇異現象:即台灣熱烈慶祝100年的同時,似乎對過去和未來均少有著墨,但以現實中的美好以為滿足;中國大陸紀念辛亥100年,則少有「中華民國」,歷史發展好似出現了一段空白。若就兩岸當局不同的歷史記憶言,這種現象非僅是斷裂,也是歷史悲劇的延續。
 
如果兩岸的紀念和慶祝能合二為一,相信就一個中國人的安身立命或中華民族的存亡絕續言,都要比兩岸各領風騷來得更有歷史意義。
 
回顧中國100年遭遇,對照今天的兩岸3通,「一個中國」之下的國共兩黨,由誓不兩立得以「各自表述」,就算僅僅是一個原則或框架也好,都昭示著「中國」的命題不再是分裂也非內戰,而是和解,逐步邁向統一更是應有之義。但如何跨出新的步伐,至少在台灣還是舉步艱難。
 
今天的兩岸雖然各自存在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歷史主題既已進入如何復合的階段,就應當善處這段100年歷史。再就辛亥革命楬櫫的歷史命題言,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國或共和國都已達到了目的;但中國人究竟站起來了沒有?又如何定義中國人站起來了?
 
如果就台灣當局慶祝100年國慶言,中華民國100年歷史最大的成就應是經濟體質的優化和民主體制的確認,相應的社會保障體制也有長足發展。這就是今天台灣的景象,若論生活品質,更為前史所未有,相對而言,台灣也是一個無虞匱乏和恐懼的社會。
 
就整體國力表現言,中國大陸30餘年的經濟改革開放,也有飛躍的發展,非僅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是全世界的工廠和市場。這3年來的全球金融風暴,即多賴中國大陸市場的持續增長稍得緩解。準此,兩岸中國人當然都站起來了。
 
但就整體中國的概念言,在政治上畢竟還是兩岸懸隔,這不僅是一個難題,對兩岸中國人也是大考驗。若要對歷史負責,這就是兩岸中國人特別是領導精英具有歷史感者,不可迴避的重責大任。難題所在當然不是「民國」和「人民共和國」的字面差異,而是體制和權力配置的互不相容,從國共內戰到全球冷戰兩岸互為敵視,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命運就長期受制於人,對一段歷史兩岸領導人不是沒有反省和自覺,但就是欠缺實踐的條件和能耐。
 
今天冷戰結束已逾20年,但兩岸和解仍處於一波多折的階段,這就不能不令人唏噓,中國政治精英的智慧和氣量從來不是不足,但就是未能掌握歷史機遇,也未能創造令人民信服的統一利基。放眼可以預見的將來,兩岸走向政治談判桌似乎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中華民國的風華100年在台北已經熱鬧了好久,辛亥100年在大陸也備受重視,活動不斷。如果說「富春山居圖」和「剩山圖」歷經360年的火焚和割裂都可以「合璧」,兩岸何以無法排除政治障礙共同紀念或慶祝辛亥革命和民國100年,而這更是歷史轉折點上不可分割的論述。
 
當然形勢正在轉變,中國也正在崛起。統一的利基也因兩岸三通和經貿一體化正在醞釀新的歷史機遇,兩岸和解也必然會導引出新的理解和政治氛圍。但願兩岸在不遠的將來,就能走向「合璧」之途。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