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災日期間遭洪峰威迫的無奈

2011-10-17 12:02:4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大會制定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災日」,實施至今已達22屆。這個以喚起人們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世界各國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工作計畫、推動各國採取措施減輕自然災害影響為目的的日子。對於時下正陷於季風雨凌虐和威脅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卻因損失不小而印象深刻。尤其是全國約2/3泡水、首都曼谷也受洪峰威脅的泰國,更加感到天災有難以承受之重。但是聯合國減災的提示,有其非踐履不可的道理,號召了超過20年的減災目的反而每下愈況,更有深入檢討必要。
 
天然災害對人類造成巨大破壞,近年在世界範疇內,不僅發生的頻率變高,損害也變本加厲。據聯合國公布的草根調查報告,全球若干地區在今後數十年中,面臨著與氣候異變相關的乾旱、洪澇、熱帶風旋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其中東南非、南亞、東南亞的風險最高,由於區域內多屬開發中國家,普遍貧窮而缺乏抗災經驗,遇到災害後連起碼的善後工作也不知道從何做起。所以從來就是天然災害最大的受害者,國際減災日提示事項只是空談,要達到目的還有很長遠的路得走。
 
東南亞地區被國際列在受天災風險最高的名單上,並不是非常令人驚奇的事,地緣關係就是基本的原因之一。從歷史上看,農業和海上貿易構成這一區塊內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但在季風不可預測、土壤有其特性的環境中,也挑戰著人們掌握水性和保持土壤的智慧與技巧,終印證了適者生存的常理。在一段相當長久歲月期間,東南亞先民處於赤道緯度地區終年有雨,大多數區塊受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影響的環境中求生存。由農業領袖和商貿頭目憑技術與經驗,掌握不規律的季風、熟悉水文。使農、商運作能維持秩序,簡約的產品足夠生存與交流,天災損失通常不高。早期的防制天災,是在專注與經驗基礎上進行,甚少失敗,世代傳承,甚至到現在還符合於減災要求。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各方面趨於複雜化,當年先民生存的刻苦簡約精神流失,民間領袖地位鬆動,各方意見駁雜,致使針對性目標的達成失去了著力點,遇到類似防災、遏阻病症傳染等牽涉稍廣的社會維安項目,就變得無從推動。加上世界人口暴增、環境失衡等負面作用的影響,在維持秩序的作為和效果方面,往往事倍而功半,或甚至毫無收穫。聯合國減災日的號召,推動逾20年,全世界幾都冷漠看待,遑論實效。
 
本來防災減災,是一種全面性的行動,天災來臨,受災者並沒有一定對象,所以大家一起來作為是上策。但是多元社會的鬆散觀念,抵銷了凝聚力的發揮,連公權力的介入都沒有多大作用。國際減災日有敦促世界各國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工作計畫的目的。列入工作計畫的問題不困難,要工作計畫兌現才是重點,否則無異於具文。減災問題經國際權責機構努力了許久,民間有心人士也相伴奔走呼號多年。但近年的天災損失越來越嚴重,今年到7月底止,已有2650億美金付諸東流,等於給了各方的努力一個反面答案。雖然這樣的結果多少在預料中,但是到事實擺在眼前,還是非常難過、無奈與感嘆。
 
泰國2/3土地曾泡水、首府曼谷備受侵襲威脅,從去年到今年已有連續兩次紀錄,各項產業損失陸續出台,可說已讓好多人又累又怕。我們既不該忘了先民和季風雨相剋相生的精神和經驗,也要援引國際提供對現代重大天災防減的先例,做為參酌的基礎,到今年季風雨過後,立刻啟動防減天災的作為。曼谷連續兩次在洪峰臨門時,度過「國際減災日」,也許注意到的人不多,也許有人覺得不在意,但常此以往,決不是辦法,還是著手凝聚各方力量,試著明年莫再遇到洪峰臨門才好。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