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災歉要正視供需調度的影響'

2011-10-26 09:48:3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中央銀行總裁張旭州20日估計,今年季風雨帶來洪災,對泰國生產事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逾33億美元。若干年來在東南亞一路領先的電子、汽車、稻米等主流產業,悉遭波及。而國際上尤其關注的,是稻米輸出會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居於全球最大稻米供應國地位的泰國若過於失常,勢必使早已緊繃的國際糧價再度飆升,造成以米為主食地區的貧民莫大打擊。相信泰國當局對於這項民生產業的災後重整和全面供應調度,已有妥善規劃,莫讓國內外受到重大不安。
 
糧農事業又稱為民生產業,民以食為天,各類主食供應失衡,社會必然發生嚴重動盪,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做為稻米生產和輸出首席大國的泰國,在全球化的時代,有責任盡可能維持好稻米的產銷秩序。泰國當局已表示,洪水蔓延各地數月,全泰約有15%的稻米生產面積遭到破壞。以致泰國全年稻米產量,會從2500萬噸下修到2100萬噸。此一供應缺口,可能使稻米市場漲約19%,因災損而造成價格波動,是不得不爾的現象,應為各方所注意因應。
 
因供應失衡市價有所調整,若公權力能加以注意並採取全程監控措施,造成的負面影響,應有一定限度。事實上,泰國當局於洪災呈表面化後,已經注意到稻米市場的安定,做出具體指示。在本月12日當局與遭洪患14個府的府尹舉行視訊會議,即表明政府將監督災區的生產者與零售商,防止他們囤積居寄,發水難財。如果執行機構依照指示,各依權責展開作業,國內稻米市場的秩序,是應該能夠維持相當正常的。
 
但是稻米市場秩序的維持,除了對生產者與零售商的監督,防杜囤積居寄外,也要把對一般居民的宣導工作做得普遍而深入。水患使生活秩序大亂,交通不便影響到日常採購,遇到有機會,多買一點主食,算得是正當舉止。但若超出範圍、出自恐慌心理的添購主食,也足可使市場紊亂。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早透過各種工具,甚至是口耳相傳,告訴百姓購買行為的相關關係,莫因疏忽、失察而增添了水災期間的不安,造成無謂損失。
 
全球化時代來臨,對於市場接觸已不同於往昔,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管道多元,交易方式也不限於一種。所以如為防杜供需失衡的市場炒作,則內外資訊都得多加注意。否則在國際炒手集團巧妙運作下,內神通外鬼,釀成的事端就非同小可。2007年至2008年間,華爾街集團趁貨幣寬鬆政策可資利用,釋出大量游資,在國際間大肆炒作。對炒石油、炒食糧,更是不擇手段,幾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其間曾有用錢買不到糧的地步,國際上風聲鶴唳,暴動四起。這段往事大家必印象深刻,對炒手們的手段甚是痛恨,所以天災造成糧食缺口,在當下尤其要防杜市場秩序異常。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三大糧食機構,於10月10日首次聯名發表全球糧食供應狀況的年度報告。嚴正呼籲各國政府,要確實履行交換有關收成預測、和儲糧多寡資訊的諾言,以免因為糧價大幅波動而再度引發糧食暴亂。由三大機構此一審慎行動,足資證明國際對食糧供需的重視,以泰國時下所居稻米產銷的地位,尤其應認真奉行。
 
季風雨是南洋氣候特徵之一,自古以來,先民順從自然,小心應對。所以東南亞雖時有莫測風雨,卻一直有人間天堂的稱號,向是各方羨慕的地方。可是近年情況變化很大,年年天災都很嚴重,造成很多生命財產損失。從逆向思考,可能是區域居民沒有妥善順應環境的結果。災後重建糧農生產,據說已在政府規劃中,徵引多方紀錄,要求各地農民重視水文與灌溉設施,切莫再疏忽了。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