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新步「經濟搭台、文化唱戲」
2011-10-30 09:51: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17屆六中全會,作出標題絕長的一個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這個決定有多重意義,其中一個標誌中共的國家治理,步入「經濟搭台、文化唱戲」階段,核心目標,是鞏固中共政權。
10月18日閉幕的中共17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一個《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次中全會作出這個決定,是1996年中共14屆六中全會上,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後,再次作出文化方面的決定;也是2007年開始的本屆中共中央委員會,首度討論文化議題。
中共17屆六中全會作出決定後,出現內熱外冷之象,內熱,是說中共各級黨委傳達貫徹如儀,官方主要媒體展開系列宣傳;外冷,是社會上對這個決定的淡然處之,甚至很少專家學者站出來發表見解,整個社會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所吸引。
有關事件,包括佛山「小悅悅事件」,即一女童在路上被車兩度輾壓重傷,十多名路人冷血不救,女童被拾荒者救出,最後仍然不治。這事件令中國成為「缺德國家」,同時山東還發生盲人維權者全家被軟禁,全國支持者前往探視被毆打、搶劫的事件,民間圍繞這一事件有更激烈的爭論,民間根本沒有討論中共六中和六中的決定。
然而,中共六中作為本屆中共領導集體最後一次提出治政方略的全會,其選文化題目,雖有迴避政改難題之心,仍有政治傳承用意,這政治傳承主要是近10年來,中共一心一意地找尋權力合法性理據,全心全意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在中共17屆六中全會這個階段性時間點,作出的最後一個努力。而這個努力,標誌著中共的國家治理,想有一個轉向,也就是「經濟搭台、文化唱戲」。
自中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不由自主地形成「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發展模式,主要由地方興起,以舉辦各色各樣的文化節會,來招商引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發展到極致,就是前兩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令地方振興模式,擴展成為國家治理模式。
為何說中共六中「決定」,要引領轉型出「經濟搭台、文化唱戲」模式呢?首先要看背景,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速轉型,文化快速迷亂,正不可避免地步向「中等收入發展的陷阱」。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發展模式不能不變,中共的治理模式也不能不變。
中共六中「決定」內容極冗長和繁複,又充滿意識形態語彙,用意難以辨識。但簡單概括來說,是有兩套組合拳,一套叫做對內強化意識形態的控制,對外強化國家軟實力的樹立,以之從裡到外強化執政地位;另一套叫做下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上則是大建「文化產業」,以文化的物質基礎來鞏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
這兩套組合拳之外,中共還布就一條紅線,要把這些組合拳串通起來,那條線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然,在市場經濟帶出的道德缺失和文化崩坍下,價值體系都有點迷失,「核心價值體系」還有待建設中。而雖然著眼是內外上下,又布下一條紅線,其根本用意都是定位固權,定的是中共的執政地位,固的是中共對文化的控制權。
組合拳要想持續打出,紅線要想串起,得有點實際措施,這所有措施,就是靠經濟來搭台。具體來說,未來要由國家財政,來建立所謂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很久以來沒人認養的文化,現在要來認養,包括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傳播體系等。而對文化產業,則主要由政策傾斜、資源保障,來支持其做大,成為執政黨控制、公有制為主的文化強權。
按照其設想,在由經濟搭建好平台後,就可以由文化來擔綱唱戲了,而所有戲文,都要唱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調子。透過這個過程,則中國大陸的文化發展,就有了「體制」,而依照馬克思主義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理論,文化體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可以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相互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