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動和台灣大選虛實
2011-11-08 18:17:13 作者:Sirius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大選日已不足70天,具有綠營背景的新版民調出爐,呈現出馬英九的支持度超出蔡英文近8個百分點,這是有意義的領先,馬英九選情似有逐漸上揚趨勢。就細部言,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支持度都有成長,但馬英九成長較蔡的成長多出3.4個百分點,宋楚瑜則跌落1.8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三邊形勢是不等邊三角形,也是三道階梯。
對此,民進黨籍的民調專家游盈隆指出:「兩岸外交本來是民進黨有本事一拚的領域,但蔡英文在兩岸主打防衛,太過消極,拱手讓出兩岸外交國防範疇,這是最大問題。」民進黨執政期間曾出任研考會主委的林嘉誠則認為,「民進黨的10年政綱雖提出不少看法,但多屬原則性,未進一步論述。」不論游盈隆或林嘉誠,對蔡英文民調落後,均集矢於蔡英文政見不夠現實,過於務虛。雖然都點到了要害,但也迴避了根本問題,即民進黨候選人如何面對兩岸現實以及統獨的消長。
民調固然會因單一事件以及候選人一時之間的表現起伏不定,但總的趨勢則在候選人的風格和氣度,以及政策論述的說服力和一致性。台灣大選的重點則在台灣的未來和兩岸的關聯和互動。不論階段性的「先經後政」或方向性的選擇,即統獨之爭究竟該如何對待,候選人總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以及前瞻的眼光、膽識和魄力。馬英九施政未必盡如人意,唯過去將近4年的執政重點,最具開拓性的就在兩岸互動的推展,藍綠之間的差異也就在這裡可以看得分明。
單就民進黨人的表述觀察,蔡英文的政見過於務虛,看不到實質。且愈具關鍵意義的議題,蔡英文愈是避實就虛。而這正是游盈隆所說的兩岸外交和國防政策。再就實質意義言,即兩岸未來的接觸模式究竟該怎麼處理,大方向究竟該如何把握,才是最具體也最實在的議題,也應該是候選人必要明確個人態度以及如何落實的重大議題,無從閃躲。蔡英文以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來迴避「台獨」論述,獨派依然給予策略性的容忍且轉而公開支持,這就是務虛,甚且有欺世之嫌。
蔡英文何以會在兩岸政策上避實就虛,以一個看不到具體內容的「台灣共識」來概括台灣未來的命運,但追問她的命題意向,非但無法割捨「台獨」,對馬英九執政4年的兩岸政策也採取模糊姿態,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何以會由負面批判轉向有條件繼承,而未能詳述其變化之原由,就是關鍵例證。蔡英文此舉其實就是「台獨」的轉化和隱藏。一個隱藏個人意向和政見的領導人,又從何要求她能誠實面對選民,而非操弄選民。本報社論前此指出綠營為宋楚瑜參選連署,已由激情化的民粹轉化為權謀化的民粹,這將會是台灣民主化的困境也是危機所在。
更重要的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即「九二共識」,蔡英文自始採原無其事,何來接受與否的論述。其後更以「九二共識」係「國共共識」,並非台灣人民的共識來搪塞,完全無視「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在方向上非堅持「一中原則」不可,否則兩岸和平發展有可能在瞬間歸零,遑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及對岸的讓利措施。依台灣承受變局的能力言,和平發展歸零就是台灣從經濟領域崩潰的開始,豈可輕忽且應嚴肅以對。
游盈隆和林嘉誠出面為蔡英文民調低落的徵候把脈,但望聞問切之間,未得蔡英文一語,更談不上心靈深處的幽微設想。唯就兩岸大勢論、就台灣大選和前途論,民調起伏所以出現意義,即在候選人的虛實之間以為轉移。馬英九、蔡英文和宋楚瑜都得接受虛實與否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