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峰會主導力在危機中成長起來
2011-11-09 17:31:15 作者:Sirius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2008年20國華盛頓峰會至今,這個新崛起的全球經濟機制,已經從臨時應付全球度危機的架構,逐漸向指導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權威機制過渡,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分布和實際影響力上,逐步取代由西方七強加上俄羅斯的8國峰會機制,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從媒體的報導來看,20國峰會的報導陣容,也已經超過8國峰會的報導陣容。
這次20國集團峰會第六次領袖峰會11月4日在法國坎城閉幕,雖然國際矚目的中美雙邊會談,以及中國「英雄救歐」的大手筆沒有出現,但峰會通過的《增長與就業行動計畫》,仍然體現了20國領袖在艱困的時局中,通過富有成果的對話和談判,超越各自面臨的挑戰,在繼續推動全球化的大前提下,達成共識的承諾在短期內努力應對經濟危弱性,繼續恢復金融穩定,在中期則加固經濟增長的基礎,成員國進一步推動結構改革,挖掘增長潛力,促進就業。法國總統沙克吉在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結了與會領袖三大共識的前瞻性。
雖然會前東道主,沙克吉力求改變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雄心,因為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區震盪而遭遇挫折,但峰會公報依然達成共識,確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擁有充足資源來發揮作用,並在此前增資共識的基礎上隨時進行新的增資。同時,不管是面臨就業危機的美國,還是面臨削債考驗的歐盟,以及正在經歷經濟成長放緩的新興經濟體,都超越本國的當前任務重點,一致認同增長與就業是維護穩定、保證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因此,各國承諾採取一切措施促進經濟增長。
更令人可喜的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終於接受發達國家的經驗,認同社會保障體系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因此承諾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由此可見,20國峰會已經從各說各話、「同床異夢」的初期階段,發展到換位思考、爭取共贏的新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峰會是成功的,為未來的繼續成長奠定了基礎。
這次20國峰會,既沒有陷入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無休止爭議,也沒有陷入20國峰會是表,中美兩國峰會(G2)為實的狀態之中。這主要是因為美國霸權繼續下降,主導峰會的實力大不如前;而歐盟雖然因為希臘危機遭遇一點挫折,但隨著參與阿拉伯之春的決策奏效,在國際事務上的主導力大幅上升,在全球性發展的方向上,越來越有自己的聲音;至於中國,雖然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但因為經濟增長放緩,國內問題開始突出,因此也無法扮演「救世主」,同時為因應美國大選年「打擊中國」的傳統,而要與美國保持距離,不願意在所謂G2的議題上,給美國「放水」,對東道主法國以及德國等採取積極配合的姿態。因此,這次峰會,美歐以及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三方互動良好,在危機的時代,初顯出一點「中流砥柱」的風範。
當然,這次20國峰會的成功,也要感謝希臘。因為在峰會前夕,希臘總理對歐盟援救希臘的計畫,突然提出了公投建議,一石激千層浪,不但讓援救計畫徒生變數,甚至可能撼動歐元區的生存,公投議題燃燒,20國峰會議程肯定生變,媒體報導也會轉向,經濟危機可能觸發政治危機,所幸最後關頭,希臘朝野政黨走出民粹陷阱,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打消公投議題,全面支持援助計畫,讓20國峰會能在全球經濟的共同議題上加深討論,形成共識。為了支持歐盟和歐元區,峰會公報在希臘債務問題上,態度明確,表態清晰,更要求計畫在細處上加以落實,盡早讓希臘脫離危機。由此看來,20國峰會的成功,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