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受水災損害的重建與調整

2011-11-16 10:23:2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教育部長沃拉瓦8日表示,半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期間長、對教育事業的破壞和影響也超大。但教育行政體系對近、中程的行事,已做了初步規劃,硬體設施損失也完成了推估,即將由各執行機構分別付諸實施。教育當局這項決定,和穎拉總理的三階段災後重建計畫同時公諸於世。為高度不安的居民帶來了若干正面消息,稍緩和慌亂的情緒。而輿論尤其盼望教育事業的長程發展,也能配合主客觀情勢需要,和災後教育重整一併進行,建構出一套可大可永的體制、奠立長遠的根基。
 
教育當局發布的資料:在長達三個多月的洪澇災害中,有2536所學校受到影響,損失估計超過50億銖。而恢復重建所需資金,預算在70億銖至80億銖之間,是一筆可觀的費用。另一方面,教育部也決定將曼谷、暖武里、巴吞他尼、佛統等府的開學日期,從11月14日推遲到11月21日。其他洪水已退各府,相關教育機構和校方,有權決定開學日期。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洪水弄亂了受水患地區的社會和生活秩序。經教育當局宣布行事規定後,各依規定執行,顧及到安全和環境清理。至少在這方面有所遵循,少了不必要的瞻顧。
 
多數學校和教育機構受洪澇影響,動用巨款展開重建,勢必是件費時費事的工程。既然是這樣的一個局面,如果能夠參酌環境需要,做一番適當的調整,也許比各校各機構自行處理,更為合用並有更大發揮,使政府的政策號召得以更順利實現。近年來,民智漸開,各方對於教育的普及,多有呼籲,政府所提新的社會經濟改革規劃,也會將教育列為重點內容之一,象徵教育對社會經濟改革的重要性。事實上,國家社會之能否振衰起敝,基於人力資源的良窳,若不及早辦好教育,問題就始終不得解決,趁災後重建教育的機會,合併處理,應屬上策。
 
這次泰國洪澇為患,災區重建項目繁多,政府當局所列經費概算,包括教育部門在內,已甚龐大。若再把充實人力資源併入,款項難免要再增,恐怕難以負荷。如眾所知,泰國國民基礎教育,普及率離要求還遠,甚至連曼谷首善之區,失學學齡兒童都不少 。還有鄉村、偏遠地區、家境清寒、殘疾等未曾入學部分,為數更是可觀,自不能一蹴可及。但正因如此,困難逐年累積,幼年中輟生終成文盲的成年人,尤其不知凡幾。若能趁災區重建教育設施機會,先行設法消弭部分失學學齡兒童、中輟生,逐步提升人力資源水準,泰國經濟社會發展才有前途可言。至於所需財務調度融通的難題,則宜列為優先處理。
 
歷來輿論對教育問題要求置於優先地位,並非無的放矢,實在是客觀環境發展快速。若以漫不經心牛步化對待人力資源培育問題,勢必會遭遇到國力升級的瓶頸。實際上近年東南亞地區隨伴著亞洲崛起,每在生產事業邁步向前時,就發現無可用的合格人力。勉強將生產線權代培訓場所,不僅產品不合要求,還會貽誤事機。泰國的汽車、電子、相關零組件生產,都有明顯的「等人」問題。證明輿論攘臂高呼有理,媒體並非事後諸葛。
 
「財政是庶政之母」,是現代社會的常識,談建設非錢莫辦,恢復重建教育災損,相信實際花費會比原列費用為多。若再考慮調整範圍增加功能,在政府百廢待舉,度支浩繁下,可能擠不出多餘經費,更可能為節用而順延。但經濟社會改革,迫在眉睫,建國以人才為本,人力資源質量不如人,難有出頭天。因此政府當局當適時把握任何機會,在國內外資金融通多元的環境下,做出有利抉擇。容許教育事業如重建行動般處於優先地位,及早培育成建設經濟社會的人力資源。
 
关键词:教育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