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面臨戰略調整
2011-11-28 10:58: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時近年底,今年中國外交領域最後的也是最大的幾項外交行動,相繼完成。因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也因應中共18大明年召開,伴隨著來年外交領域工作安排,也伴隨著對外交政策的重行梳理,提出的問題,是中國外交戰略當如何調整,這調整的焦點又有如何獲得新的國際空間。
按之前的工作安排,今年中國最後的外交大行動,包括胡錦濤出席20國集團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溫家寶出席東亞及東協峰會,及11月底德班氣候變化會議。這些重大外交行動,已突顯三件事,一是中國與美國開始正面交鋒,一是中國與歐洲就歐債危機的互動極不理想,一是中國周邊地區開始不穩甚至出現局部震動。
面對外交上出現的新變化,較客觀地說,中國的外交遇到多年未見的困難,在外交的多個層面,包括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等,中國的空間都受到相應的擠壓,如何調整外交戰略,已成重大課題。
本來胡溫這屆中共領導人登台以來,雖然國內天災人禍、多災多難,但在國際上順風順水,綜合國力大大提升,有了大國崛起之勢,外交戰略的推展,也無風無浪。於此,中國外交工作重點,定為兩大層面,一是全力維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四大安全,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二是積極開展多邊外交,著力運籌大國關係,加大穩定周邊工作力度,不斷鞏固同發展中國家關係。
按照這外交工作兩大方面的定位看,中共領導層對外交領域的事,很是放心,唯一一點有點改變的,是強調穩定周邊的力度要加大,其他方面看似都很放心。但今年以來,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外交風雲突變,打亂了中共領導層的外交布局。
這個突變,先是周邊變。繼因朝鮮問題與韓國有齟齬、因漁船問題與日本僵持後,中國先後與越南、菲律賓就南海問題產生公開矛盾,而與印度的關係一直未回軟,緬甸又可能出現政治變化而打亂中國多年布局。可以說除與俄羅斯因利益往還密切,與份屬上海合作組織的中亞國家仍然交好,中國整個周邊都出現鬆動。
周邊不穩,大國關係也出現鬆動,以美國強勢返回亞太地區為標誌,美國與中國之間,就人民幣匯率、南海、對台軍售等出現一系列爭議。同期,在歐債危機的處理上,主要是因應中國國內不同意見的爭議,最後對歐交涉,雖不至於不歡而散,起碼是再度心存芥蒂。
更進一步的,是夏威夷的亞太經合組織第1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美國力銷「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更令中國有遭逢經濟孤立的感覺。
也可以這樣說,今年中國外交臨近年尾收關,重點外交工作接連受到挫敗,中共領導層不開心,中國人民也不高興。問題出在哪裡,值得全面深入檢討。不檢討出個像樣的結果來,則下一步調整戰略,會遇到更多的阻滯,出現更大的麻煩。
目前中國外交每一方面的問題,都有若干說法。如周邊問題有人說,是因為美國返回亞太的強勢所致,周邊國家要左右逢源。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外交戰略出了問題,如緬甸,經營那麼多年,投下那麼多資源,還是說變就會變。再深入些,則還有對韜光養晦戰略是否執行的爭議。
以中共的政治思維來說,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是籌備中共18大的召開,完成中共領導層的換屆和權力的平穩過渡。於此,外交系統內部的安排,一切以中共18大為核心,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即保障安全、營造環境。
中共18大是權力交接站,也是發展戰略的新起點,外交戰略也不可能維持現狀,而如何進行調整,當然有較大爭議。梳理起來,中國外交,未來主要處理三大關係,首先是處理與美國間的關係,中美關係處理不只是遏制與反遏制那麼簡單,而決定著中國外交的安全空間。
其次處理與歐洲的關係,這是中國未來的戰略空間;其三是周邊關係,中國的周邊外交,不能再以維穩為目標,而要以拓展戰略邊疆為取向,獲取更寬鬆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