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手「拯救」德班氣候會議?
2011-12-08 11:31:1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南非德班氣候會議,已進入尾聲。這是「京都議定書」第七次締約方會議,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經歷了爭吵、討價還價之後,終於要面對閉幕的壓力,那就是190多個參與國家,必須要向世界傳遞一個資訊:對付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是否還要繼續?本來,這次德班峰會討論的焦點就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期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諾明年到期,第二期承諾能否存續。前一周的談判,氣氛相當黯淡,會議第一天,加拿大就公然表示,會在今年12月底前退出「京都議定書」,而當時的簽約東道主日本,以及俄羅斯,都已經明確表態,不會接受「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期承諾。
其實,「京都議定書」簽定的時候,正逢柯林頓時代,美國只是象徵性地在議定書上簽字,但沒有送交國會。到了布希時代,白宮明確認為議定書的減排目標和責任分攤定位不公平,將會嚴重影響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宣布不會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批准通過,這等於是退出了議定書。如今,加拿大等國跟進,表明減排共識遭遇挫折。發達國家的表態,並非糾纏於承認還是否認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化的爭議之上,而是強調,諸如正在超越美國,成為排放溫室氣體世界第一的中國等國家,為何不受強制性減排的約束?
回顧歷史,除了美國找藉口從開始就不想加入以外,「京都議定書」第一次承諾決定之初,參與各國達成了基本的共識,即發達國家要承諾比較大的減排目標,並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援助,而中國等國家,在一定期間,不必承擔減排責任。
但是,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嚴重衝擊這個共識的「合理性」。最近幾年,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發展遲緩,甚至還遭遇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之後復甦無力,債務赤字迅猛上升,失業率居高不下,以至於本來持較為堅定立場的歐巴馬,也只能堅持前朝政策,要求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印度、巴西,也必須按照排放量目標,承擔強制限排責任。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等落後國家,當然不可能承擔比較大的責任。焦點就聚集在新經濟體之上。因為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經濟發展迅猛,外匯儲備飆升,綜合國力大幅提高,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火車頭。
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更為猛烈,加上沒有西方國家那樣成熟的技術,以至於污染的程度,更為嚴重。但是,要讓發展中國家承擔嚴厲的減排措施,在現實上又有困難,因為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在減排等高標準的環保意識,技術、資金、能力等諸方面,都相對落後,而這些國家積累的社會矛盾,必須依賴經濟的增長,才能緩和。而實施高標準的環保,勢必拖累經濟發展的速度,影響社會的穩定,給世界帶來災難。
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更為猛烈,加上沒有西方國家那樣成熟的技術,以至於污染的程度,更為嚴重。但是,要讓發展中國家承擔嚴厲的減排措施,在現實上又有困難,因為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在減排等高標準的環保意識,技術、資金、能力等諸方面,都相對落後,而這些國家積累的社會矛盾,必須依賴經濟的增長,才能緩和。而實施高標準的環保,勢必拖累經濟發展的速度,影響社會的穩定,給世界帶來災難。
問題是,如果德班會議未達成協議,誰來承擔「最後殺手」的責任?美國等國家把焦點集中在中國、非洲國家,尤其是主辦國家南非,也希望中國伸出援手。於是,中國代表團終於緩和立場,表示希望能夠達成一項對所有國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當然,中國也提出了五項前提條件,包括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歐盟和其他國家以及發達國家,要補貼貧窮國家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所作的努力,另外還要尊重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存在差異。中國這樣做,等於把球踢回給美國和加拿大,結果如何,尚不可知。但至少讓德班氣候會議,可以體面簽定一項「共識」,留下未來談判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