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不降息?真是個問題
2011-12-11 12:00:4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洲中央銀行(ECB)8日宣布降息1碼,將基準利率回復到1%的歷史低位,並調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同一天,英國、韓國、紐西蘭等都決定維持利率不變;再往前看一周,則是一片降息聲,包括澳洲、巴西、泰國等,中國大陸則是啟動三年來首次存準率下調,上周三美歐等六大央行更聯手救市,調降美元換匯利率,為市場提供迫切需要的美元流動性。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央銀行月底將召開理監事會,是否跟進降息或繼續保持審慎,受到高度關注。
在近期貨幣政策重新檢視風潮中,澳洲是廣受矚目的國家之一。澳洲11月時即已降息,本月是連二降,隔夜拆借利率降至4.25%。澳洲快速展開降息,原因之一是該國也是金融海嘯過後最早連續大幅升息者;當時,大量熱錢湧向亞洲新興市場,包括台灣在內,各國央行都竭盡所能阻擋熱錢狂潮,以免國內資金氾濫、泡沫暴脹、本國貨幣被迫大幅升值,損及出口競爭力,唯獨澳洲勇敢升息,也為今日反向降息預留了空間。此外,澳洲央行也擔心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對亞洲構成更大威脅,因而以降息預為綢繆。事實上,澳洲經濟正面臨失業率快速上升等問題,較諸亞洲其他國家,形勢格外可慮。
至於歐洲,昨晚的二度降息雖在預期之中,但仍有其特別意義;其一,這次降息之後,歐洲三大關鍵利率全都降回歷史最低水準,包括基準利率1%、隔夜存款利率0.25%及隔夜貸款利率1.75%,解除了今年稍早的升息幅度;其二,它宣示了ECB的政策關注重心,正由全力對抗通膨轉為力抗衰退,也預告未來的政策變化可能更具彈性;其三,歐盟正是歐債風暴的核心,德、法等重要成員國的經濟正面臨強大壓力,市場資金又因外界信心日弱、借貸成本日高而飽受擠壓,降息亦符合當前情勢所需。
相對於澳洲、歐洲等連續降息,也有些國家的央行選擇不動,例如韓國昨天決定將基準利率維持在3.25%,已是連續第六個月不變,主要是考量通膨壓力仍在,但也同時表達了對歐債危機的憂慮。因此,降息的預期心理也已在增強。這次未有動作,或更是因為歐盟峰會召開在即,歐債危機動向未明,須保留子彈以應變未來。
當多國貨幣政策出現轉變訊號,台灣的貨幣政策是否也須調整,可以從幾個角度考量。首先,台灣與澳洲不同,到目前為止,就業市場雖有壓力,但失業率並未明顯走高;台灣也與韓國不同,通膨尚屬可控;不過,與澳、韓相同的是,都受到歐債危機的波及,台灣的出口部門更因中國大陸經濟情勢日趨險惡而面臨難以估測的打擊,經濟承壓更重。
近來,多個經濟研究機構提出對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預測,「下修」是一致的方向,官方主計處的最新預估數為4.19%,已有保4之虞,國泰金控與台大研究團隊8日更預估只有3.7%,經建會的成長目標擬採區間值而非固定值,在在凸顯了明年經濟的多變與險峻。就此而言,貨幣政策調整並非毫無考量空間,包括降息及存準率在內的手段,恐都須鄭重考慮。
其次,一年多來,由於央行總裁彭淮南矢言將利率導正到中性水準,我們每季升息半碼,因而也累積了不少降息的本錢,於形勢逆轉、降息心理日強之際,調降利率也無不可。尤其,在降息預期心理下,資金需求可能延後,也會有不利影響。
第三,自10月以來,金融海嘯後流向亞洲的美國熱錢已大舉回流,從兩岸的國際收支數據已見到端倪。由台大國泰產學合作計畫團隊編製的金融情勢指數,亦已出現趨向緊縮之勢。因此,如果外在因素確已損及流動性的供給,則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即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