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正在成為「第四帝國」嗎?
2011-12-14 10:20:5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經濟在年底前震盪不休,美國復甦緩慢自然是一個重大的原因,但歐洲債務危機依然是問題的癥結。眾所周知,希臘和義大利的總理易人,只能帶來一些政治上的氣氛,歐盟和歐元區能否真正排除隱患,走出目前的困境,繼續發揮區域整合的影響力,以及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組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北美和亞太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仍然需要機制上的重大改革。
在這次歐盟峰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德法兩國,雖然因為英國的反對,沒有達成修改歐盟《里斯本條約》的目標,但卻成功說服除英國以外的歐盟國家,未來締結政府間的新條約,執行嚴格的預算政策和改善債務結構,以強化財政紀律,這個新財政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將預算平衡法則納入本國憲法,一旦違規,將自動受到懲罰;各國預算草案必須提交給歐盟委員會進行審查。這就是一帖為歐盟「治標治本」的全面方案。
全球市場對這個峰會結果,顯然持讚賞的態度。但是,國際輿論的焦點,則聚焦在英國、德國和法國,因為他們是歐洲的核心。
雖然英國人全面支持首相卡麥隆對歐盟說不,但英國成為歐洲「孤兒」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在歷史上,大英帝國曾經是歐洲的核心,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獨立堅持,對拯救歐洲事關重大。但在今天的形勢下,英國認為,與其在歐洲大陸受法國和德國的氣,不如藉著與美國的緊密關係,享受「美英」這個稱呼帶來的世界領袖感覺。但法國和德國則不同,他們信奉也堅持歐盟的整合,歐元區的壯大,才能讓歐洲擺脫對美國軍事力量以外的依賴,也能面對俄羅斯重振雄風後帶來的挑戰。
在這一波的歐洲債務危機中,法德兩國看到,單靠他們自己對歐盟其他國家的援助,非但無濟於事,一旦「多米諾骨牌」形成,法德自己也難逃池魚之殃,而歐盟以及歐元區的分崩離析,將讓歐洲各國在未來全球區域整合,經濟貿易區壯大的潮流中,被衝擊得七零八落,最終淪為世界其他經濟強國的附庸。
因此,法德利用這次債務危機,各國要求法德兩國和世界支持之際,提出了「新財政聯盟」的構想,一舉將歐元區和歐盟的一體化,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和台階,這確實是一個精明的策略,不但可以化險為夷,更可以再上層樓。事實上,在這次的歐盟新協議討論中,法國發揮了政治上的影響力,而德國則發揮了財政經濟上的影響力。
因此,法德利用這次債務危機,各國要求法德兩國和世界支持之際,提出了「新財政聯盟」的構想,一舉將歐元區和歐盟的一體化,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和台階,這確實是一個精明的策略,不但可以化險為夷,更可以再上層樓。事實上,在這次的歐盟新協議討論中,法國發揮了政治上的影響力,而德國則發揮了財政經濟上的影響力。
對於法國高調主導歐盟的新整合,國際輿論批評不大,因為法國既有主導歐洲的歷史淵源,同時,總統沙克吉的野心也是將法國重新推上世界領袖的位子,他對非洲事務的積極介入,冒險主導利比亞軍事干預,都是突出的例子,更何況,從戴高樂將軍開始,法國就開始了強調歐洲獨立聲音,與美國拉開距離的自主運動。面對英國與歐盟拉開距離,放棄對歐盟的領導力影響,巴黎還內心竊喜,因為英法之間,有很長時間的「瑜亮情意結」。
但是,對於德國的積極領導,各國輿論出現了抨擊的聲音,甚至有人將其比喻為「第四帝國」的崛起,故意讓人聯想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時日爾曼人稱霸歐洲時的血腥與無情。這樣的批評,對今天的德國不公平,也對遭受過東德極權主義危害之苦的梅爾克總理不公平。在二戰後,德國對戰爭的反省,對希特勒的批判,超過了日本等諸多國家。
但是,對於德國的積極領導,各國輿論出現了抨擊的聲音,甚至有人將其比喻為「第四帝國」的崛起,故意讓人聯想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時日爾曼人稱霸歐洲時的血腥與無情。這樣的批評,對今天的德國不公平,也對遭受過東德極權主義危害之苦的梅爾克總理不公平。在二戰後,德國對戰爭的反省,對希特勒的批判,超過了日本等諸多國家。
不錯,德國是有成為歐洲霸主的大國夢,但是,今天的德國是以其強大的經濟,以及恪守紀律吃苦耐勞著稱,她在歐洲整合的過程中,將會發揮經濟領袖和管理領袖的角色作用,而絕對不會是希特勒主義在新形勢下的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