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昌案揭弊看大選格調
2011-12-17 11:07:5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揭弊既是選舉操作,也是選民檢驗候選人的機會。當然,這也會撩撥起選民的情緒,選舉氛圍隨之轉移。但若要進一步分析,揭弊之於候選人和選民,還存在不同的反應和互動模式,也決定了候選人的格調和形象。
以藍綠互為廝殺的宇昌生技案觀察,這不僅是揭弊和反揭弊,還存在藍綠陣營支持者不同的反應。以此重新檢驗藍綠互為揭弊的案例,不同的格調,即有不同的反應。
近期以來,綠營揭發藍營最大的案例是慶祝建國百年「夢想家」的演出,直斥花費過鉅,這是預算執行是否妥當以及是否圖利特定人士的爭議,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除作出說明並送交檢調期待司法判定外,但仍因此黯然下台。
藍營揭弊則以宇昌生技案最具殺傷力,反挫也最深。蔡英文對宇昌案的策略是:反控藍營通過國家機器遂行政治人格謀殺,綠營更加碼反擊經建會承認誤植日期為偽造文書和栽贓。緊接著連續控告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以及批評此案的藍營人馬和電視名嘴,這是火力全開,典型的化危機為轉機的總動員。
據此可以看出藍綠陣營的反應截然不同,各有不同的危機處理模式。藍營有執政包袱,但求立即止血,間接承認「夢想家」的預算編列和執行值得反思和檢討。綠營則以反揭弊、反控訴為訴求,反控藍營從事選舉操弄。
若就選舉的氛圍言,藍營處理「夢想家」,有如快刀斬亂麻,意在清掃地雷和未爆彈,以期排除對手陣營藉此以為著力點,並且發動後續攻擊;綠營除開硬傷如柿價不實,除了道歉別無選擇外,則是有攻擊必有回應,以期轉移焦點並激發支持者的情緒。可謂格調決定策略,策略決定選戰氛圍。
就戰術言,藍營以宇昌案為突破口批判蔡英文,在戰略上似已拉出縱深,但在案情的認知上,只尋求單點突破,未就政策面作出區隔,即生技發展和蔡英文是兩回事。生技界的中研院院士何大一、翁啟惠作為利益當事人、陳良博更不諱言就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當然會應邀站出來為生技產業說話,形成知識權威的轉移,藍營論述幾乎因此陷入後手。
藍營認定蔡英文應迴避宇昌生技投資案,是因為蔡明知身為政務官,不得為一己之私自肥。但蔡英文以推動生物科技為辭,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把旋轉門條款開了小門,就不能不說蔡英文「玩法」有「先見之明」,在操守上更令人質疑。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質疑蔡英文以募集資金不易始有蔡家資金介入,但宇昌募集的資金有30餘億,蔡家僅投入7000餘萬,卻要求三席董事,非僅不成比例,也違反常態;另質疑何大一的角色,何以先否決南華要求國發基金挹注的申請案,卻支持宇昌公司,並擁有技術股。這才是實質問題,但劉憶如因日期錯標失分,訴求力道大減。
觀察蔡英文對宇昌案的危機處理,可以明顯看到以攻擊替代防禦,兼具策略思考,即借力使力,藉此增強和支持者的互動,在藍綠互嗆當中,藍營只知持續攻擊,未能及時清理戰場,即未能關照整個生技產業的生態和既得利益的所在;綠營則伺藍營犯錯,再一舉反擊。果然,經建會貼錯文件日期,攻守幾乎為之易勢。
揭弊,既存在法律層面的爭議,也有操守上的爭議。選前辦不辦弊案,如何辦案更屬敏感。唯就目前選舉民調觀察,馬英九僅以微幅領先,這說明台灣選民對揭弊的感覺和認知是分裂的。這就讓玩法和弄權者更有反訴求的空間。
是以台灣選舉與其說是選賢與能;不若說在分裂認同的情況下偏向從基本盤動員,這又以綠營情況更見明顯,至論候選人的政策和操守反而居於次要。或謂一個認同分裂的社會,很難期待民主素質,而這正是今日台灣大選氛圍的寫照,又孰令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