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同面臨就業失速的困境

2011-12-28 11:46:5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剖析當前全球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其關鍵之一在於失業問題的嚴重,而且這兩個問題相互糾結,猶如鎖螺絲般愈鎖愈緊。美國經濟的表現,或股市的榮枯,這段日子以來,也明顯受到勞動市場的失業率或就業數據的牽動。除了美國,還包括歐洲的英、德、法,和南歐諸國都有失業的壓力;至於極權國家或中東、北非國家,也深受失業問題所困。
 
失業問題的產生有其深沉的結構性因素,涉及到科技變革與全球化。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前美國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現回任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桑莫斯,對此舉出了伊士曼(G‧Eastman)和賈伯斯作對比。可以看出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上個世紀。
 
他指出伊士曼因革新攝影技術而成為鉅富,同時也因為此一科技創新,帶動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中產階級興盛了兩個世代。賈伯斯則改變個人電腦,他和股東成為鉅富,但只有少數財富流進美國中產階級勞工的口袋,這是因為全球化下的委外生產所致。
 
全球化使得生產階段可以依循比較利益原理進行跨國分工,其結果往往把已開發國家的工作機會移轉到發展中國家,這也是歷次APEC、OECD組織在已開發國家開會時,會面臨集會示威的道理。專題作家湯馬斯‧佛里曼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很生動地描繪出已開發國家的國界被全球化這部推土機給推平,工作機會因而消失的情景。
 
那麼,發展中國家是不是因為工作機會的移入就會歡迎全球化呢?事實不然。
 
那是因為全球人口持續高成長,尤其中國大陸、印度等人口大國,躋身成為世界工廠,吸收大多數工作機會,其他發展中國家並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再加上,科技的進步、變化,大多朝向減少使用、節約使用勞工的方向發展。如此一來,全球勞動市場,即便是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因此就業引擎經常出現失速的狀態,這是多數國家共同的痛。
 
尤有甚者,由於委外生產的訂單、通路、行銷依然控制在品牌大廠。在代工廠、加工廠廠商數眾多、競爭激烈的結構下,市場力量高度向買方的品牌廠傾斜、賣方只有微薄的正常利潤。
 
以蘋果熱賣的iPhone和iPad系列產品為例,這固然帶來該公司驚人的獲利,使其市值攀升至全球前幾名,但包括台商在內作為代工廠商的多數生產廠商,其利潤率嚴重偏低,這樣的業務往往淪為「雞肋」。因為這雖然可以帶來龐大的營收,但對利潤率卻有很大的制約。更嚴重的是挾大額訂單而「剝削」加工廠、工人,這對勞工階層的薪資份額,貢獻有限。
 
就是在這樣的市場結構、全球化與科技變革的情勢下,分配問題持續惡化,同時對就業的創造助益不大,更加深勞動市場的超額供給與就業的壓力。這一個結構性問題,在近二、三年內,又被景氣循環的現象所遮蓋,因此財經政策的重點偏重傳統反循環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幾乎忽略了就業創造不足與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這樣的偏頗不但使景氣循環陷入更深的波動,甚至有束手無措的窘境﹔連帶也惡化失業與分配問題,進而導致許多國家領導人垮台,政治陷入紛亂、空轉,這已成為當前全球共同的難題,終究需要去面對與處理。
 
 
关键词:全球共同失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