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以「大開放」來迎接景氣惡浪
2012-01-08 14:45: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球經濟前景在2012年,將是布滿烏雲、變化詭譎的情勢。因為看得見的因素,盡是不利或不明確的狀態,台灣由於仍處高度受到世界市場影響的經濟體質,因此如何擬定突破策略,在逆勢中加速經濟轉型,既可減輕此番風暴的衝擊,又可為下一個十年奠基,至關重要。
先從國際的觀點來看,幾個台灣主要的出口巿場都面臨烏雲:歐洲市場雖然在德、法聯手下迎戰債務危機,義大利等國的發債利率已漸趨平緩,不過各主要國家之財政、經濟體質仍弱。
以德國為首的財政紀律派當家,預期不會再走凱恩斯學派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老路,因此經濟復甦速度將較為緩慢。所以以歐盟市場為主的產業或廠商,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接著可以轉到美國,歐巴馬競選連任的步伐已經邁開 。近日來的各項經濟指標,似乎已經有所轉變,不再出現一面倒的局面,而是經常有漲跌互見的情形。同時,在共和黨的掣肘之下,歐巴馬似有意以抗衡國會作為競選主軸,這意味不再有兩黨共推經濟政策的可能性。那麼美國經濟的走勢,將以經濟規律為主,這雖然不一定是不好的消息,但也不必寄望會有「選舉行情」。
至於日本,在失落20年之後,又遭逢大地震的破壞,以及短命內閣的困局,經濟元氣大傷,已沒有能力再扮演全球或區域經濟火車頭的能耐。
這種依賴外向型動力的發展模式,還包括南韓、台灣在內,都會同受成長減緩的壓力。
這種現象甚至也會出現在經濟規模高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大陸,只是中國經濟的量體非常大,因此可能出現多樣性的面貌,出口部門與這些出口帶動的經濟類似,至於內需部門 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也是全球原本寄望最深的一個單一市場。然而在全球均一致瞄準中國這一市場時,通路、行銷能否搭配?預料也會引起高度競爭,再加上各國均面臨需求不足,中國會不會走回貿易保護的老路?都尚待觀察。中國大陸市場當然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但在當前經濟的危機下,卻也不能過度依賴。
在探索過全球主要市場後,我們認為可以操之在我的策略應該是,推動台灣經濟的第二次自由化,也就是以「大開放」政策來重塑台灣未來發展的立基點。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持續進行自由化,先後由製造業到服務業、由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日前適逢台灣加入WHO十周年,在製造商品關稅的減讓上,大致已符合入會談判的承諾。
未來的重點應該是在敏感性更高的農漁業、以內需為主的服務業、 甚至投資開放等等,這些領域正是台灣第二次經濟自由化的主要內涵,平時顧忌多。利用內外經濟情勢晦暗不明時,作為突破性的缺口,未嘗不是「一石二鳥」的策略。
同時,台灣在這些領域的開放若不放在這一個高度去作整體性規畫的話,可能難以撼動,那麼在區域性整合的浪潮下,台灣將難逃被邊緣化的危機。其實,經濟學理和實證均已檢驗得知,開放才是經濟發展的硬道理,尤其類似台灣這種小型、開放經濟更是如此。
因此,欲因應此波來勢洶洶的全球經濟暗潮,盡速完備「大開放」策略的內涵,並完善其配套措施,尤其如能把大陸的市場、資金、人才正常化看待,那麼這樣的自由化將催化台灣產業結構和體質的脫胎換骨,應該是迎接全球景氣惡浪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