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識」vs.「台灣意識」的失衡和平衡

2012-01-10 13:15: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大選本周末即將舉行,三黨候選人可以預見將卯足氣力衝刺到最後一夜。在各個不同的造勢場合中,可以感受熱鬧的選舉氛圍,但這只能聚眾取暖,未必能闡明政見。至論選民應如何審慎面對候選人的承諾,以及兌現條件和可能風險,反而不受重視。這不但關鍵台灣民主化的格調,以及台灣的前途,對兩岸關係也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或衝擊。
 
台灣今天最見匱乏的是什麼,最迫切的需求為何,選民的切身之痛又從何而來,候選人的政見和能耐又如何才有可能符應選民的諸多想望。這些幾乎不可能有直接答案,感覺也因人因時而異。要求候選人面面俱到,且能滿足大多數選民幾乎不可能。這就是民主的難題,也是候選人的難題。
 
但可以指出的是:台灣的前途,至少未來四年,完全繫乎選民的投票行為。而且可以指明的是:台灣的前途不是任何候選人或選民個人說了算。選民當然有投票權,有個人的決定權,但若要發生作用,還要能集結大多數選民。是以藍綠之爭就成為必然,宋楚瑜參選可以是變數,但絕非選民的必要選擇。
 
藍綠之爭的差異則在有無「中國意識」和如何處理「台灣意識」之爭。有無「中國意識」可以簡化為對兩岸「一中各表」,以及如何看待國號即「中華民國」的態度。如何處理「台灣意識」,癥結則在:是否在政治上追求「台獨」,並和對岸畫清界線,以及在追求本土化的同時,是否推行「去中國化」。這就是統獨之爭,而且各有不同變型。
 
弔詭的是:就民主化而言,台灣選民的集體意志固然可通過選舉產生,並選出領導人,但領導人未必真有本事兌現他的政見,而且還有可能因為統獨之爭帶來不可測的後果和風險。再以本屆大選候選人聚焦首投族為例,均以降低失業率和打壓房價為訴求,但統獨之爭和內外形勢均操之在人,國際金融風暴正加速撲面而來。是以選民,特別是首投族的期待,不是沒有可能在選後頓成泡沫,候選人愈持高調者,愈就是泡沫。
 
這說明民主非僅不可能直接解決民生議題,甚至有可能因候選人的民生支票開得太過頭,主政後還會衍生出寅吃卯糧,債留子孫的大難題。從美國政府債台高築以及房貸崩盤引爆的金融海嘯到今天的歐債連鎖引爆,可說是民主國家共同面臨的債信危機,都可以歸咎領導人為了滿足選民,終見危機爆發開來。在台灣還要加上統獨爭拗,是以情勢更見複雜。
 
台灣今天最大的危機,就統獨認同面言,還不在債信而在民粹政治當道。不同的民生議題也就在統獨的認知紛歧當中,益見分化和曲解;選民若單憑感覺決定投票行為,只會鼓動候選人高唱民粹,並為台灣帶來更大的紛擾和危機。
 
以關鍵台灣前途的兩岸關係論,藍綠均聚焦於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就藍營言,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得以打開政治僵局,從而有了緊密的經貿往來。就整體言,台灣幸而有了「ECFA」,安然度過了第一波的金融風暴。這是藍營馬英九執政四年來最大的政績,但就綠營「台獨」的訴求論,這是化解「台獨」於無形,最能四兩撥千斤的槓桿。大選之爭的統獨變相就在「ECFA」的不同態度。
 
通過選舉語言,其實可以看出蔡英文的「台灣意識」遠超過「中國意識」,是以非反「九二共識」就是反「一中各表」;馬英九則力求在「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之間取得平衡,是以在強調主權的同時不忘強調中華民國和「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在強調「台灣意識」的同時,不忘「反台獨」。選蔡英文,因為「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失衡,這就會為兩岸帶來不可測和危機;選馬英九,「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適得其平,至少可以為兩岸帶來和平過渡和發展。選民如何在輕重之間知所取捨,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