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2大選系列社論8之6
2012-01-20 10:17:1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這次大選過程驚濤駭浪,馬英九以現任元首的優勢,和蔡英文打到如此膠著,想必馬總統亦曾輾轉反側苦思其間原由。如今成功連任,但馬總統得票減少近80萬票,領先票數更大跌100多萬;對於這記當頭棒喝,他必須保持戒懼、聽取忠告並改變作為,才不致重蹈覆轍。
馬總統的長處,除了個人操守清廉,在維持兩岸和平及經營台灣總體形象上,也都明顯勝出,帶給台灣安定感和光榮感。從選舉結果看,這也是他得分的主要項目,受到選民肯定。相形之下,馬政府處理內政問題,則給人因應遲緩的感覺:包括財經發展的步調、社會政策的調整,乃至個別突發事件的處理,有時缺乏決斷,有時流於僚氣,引發民眾不滿。這也是馬英九必須概括承受的民怨。
對內及對外治理的落差,一則出在用人的未盡妥適,二則與馬總統個人的關切與風格有關。前者,外界普遍認為馬團隊核心決策圈太過窄促,同質性也太高,導致施政出現盲點而不自知;這點,有待內閣積極調整。後者,則因馬英九個人成長經驗的侷限,使他對社會某些角落或階層的同理心不足。加上其性格拘謹,過度強調謙抑與節制,導致團隊不敢放手施為,而顯得積極性、開創性不足。這些缺憾,都削弱了他個人的政治魅力,也拖累了選情,這是他第二任必須改善的工程。
簡言之,馬總統的第一屆任期,因社會正處於「後扁」的反貪腐氛圍,他特別強調個人操守,不難理解。但檢驗一個元首,個人「修身」畢竟只是最基本的一環;馬總統勢需拿出更全盤、更有效和更前瞻的「治國」方略,才能滿足民眾的期待。如果把首任四年定位為「療傷」和「調養」階段,馬總統把台灣的運轉帶回正常軌道;接下來的四年,應該定出更高的目標,包括國家願景的設定、族群裂痕的弭合、均衡社會的追求等,讓台灣從廿年的政治虛耗向有集體目標的國家轉型。這些,均非「打造黃金十年」那樣空泛的口號所能表達。
新願景的建立及推動,顯然不是馬政府現有團隊所能完成;因此,馬總統除了要慎思新內閣的布局,更要擴大向社會覓才、問賢的管道,讓更多賢德之士充當他的耳目和軍師。此一工作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每半年和在野黨領袖晤談。更重要的是,馬總統要將權力和資源任務托付給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執行,而不必凡事躬親。身為元首,若不能提綱挈領統管大局,而陷入事務性的細節,最後必然顧此失彼。過去三年多,馬英九的鉅細靡遺,旨在表現他的熟練,卻讓民眾感到瑣碎,少了元首的高度及魅力。這是必須記取的教訓。
隨著大選底定,馬總統面對的是一番新形勢:從有利的面向看,他仍擁有過半選民的支持,在國會也仍掌握絕對優勢,這有利政策的推動。他的兩岸和解政策,通過了公民的驗收,他頭上的「賣台」標籤可以撕掉。從不利的面向看,台灣的南北分化日益明顯,藍綠對峙依然嚴重,社會貧富差距則愈發擴大,這都較以往棘手。而歐債危機及世界經濟的遲滯,也會加重台灣經濟復甦的壓力。此外,馬總統本人雖已無連任壓力,但藍軍內部接班形勢不明,國民黨內改革也還有長路要走,這些擔子一點都沒有輕鬆的餘地。
馬總統這場選舉,贏得驚險;他獲得了民眾的再度付託,卻也暴露他性格和領導風格上的缺陷。有人指責馬英九在選戰中「販賣恐懼」,事實正好相反,馬總統過度低調、過度辯解,才是他魅力流失的主因。尤其他喜歡再三反覆同一細節,讓選民覺得囉嗦與平庸,是在冒犯人民的智慧。在第二屆任期,他可以繼續追求親民,但無論如何必須把領導者的高度建立起來。
我們不知道馬總統在開票前是否曾預寫「落選感言」,但隨時保持那一刻對民心善變的敬畏和戒慎,將是未來四年成功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