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濟有感:六三三仍是目標

2012-01-22 09:53:1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總統這次大選獲得689萬張選票的支持,贏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609萬票,但輸給自己4年前拿到的765萬票;前者被視為是經濟選民的勝利,後者卻部分是源於對經濟政績的無感。馬總統贏得理所當然是緣於經濟,選得驚險萬分也是緣於經濟;發展經濟勢須成為新一任期施政的重中之重,並且一定要掌握人民「有感」的關鍵。
 
馬總統第一任期對人民最重要的經濟承諾就是「六三三」: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3%及平均每人國民所得3萬美元,因為簡單清楚,遂深植民眾腦海之中。不過,由於上任未久就遇到世紀金融海嘯的巨大衝擊,以及歐洲債務危機惡化的糾纏,馬政府忙於應變及救急,打亂既定的活力經濟布局,四年任期已確定無法達標,而且距離目標還頗有點遠。
 
以經濟成長率為例,馬總統2008年上任時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約新台幣13兆元,若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能達6%,意謂今年的GDP可達16.5兆元,但主計處的最新估算是15.5兆元,等於整整少了1兆元;至於失業率,去年前11月仍達4.4%,而人均GDP去年才跨過2萬美元,面對高掛的目標也只能遙嘆。
 
對於這樣的經濟施政結果,民眾雖不滿意,但也並未過度苛求,因為是民眾知道這是非戰之罪;而馬總統則強調六三三是以兩任8年為期,期望民眾再給他四年來達成。如今,馬總統贏得了以另一個4年來實踐自己的承諾,已再也沒有迴避的空間,因而「六三三」仍應是、也必須是馬總統第二任期經濟施政念茲在茲的最重要目標;儘管「六三三」對進入中度成長階段的台灣經濟是高難度的挑戰,但目標本應取法乎上,才有可能激發全力以赴、放手一搏的動力。
 
要在2016年達成「六三三」目標,這代表馬總統及其率領的執政團隊,必須在今後4年把GDP大餅做大到20兆元以上,也就是4年要增加5兆元,如此,在人口緩增、新台幣匯率保持現有水準下,人均GDP三萬美元的達標將是水到渠成;而失業率要達陣,意謂馬政府4年內至少要增加30萬個就業機會,約相當過去3年新增的工作數,這很拚,但並非不可能。在目標已明下,馬總統必須積極思考做大GDP之道,從組合GDP的出口、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政府投資等4大領域尋找穩定的成長動能,再據以制定相應的政策,不能總是跟著難以掌握的國際景氣走。 
 
但是,僅是努力做大GDP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民眾能否感受到GDP的成長,然以這4年的經驗而言,這會是一個難度更高的挑戰。依據統計,馬總統第一任期的GDP由13兆元擴大到15.5兆元,也算頗有績效,但民眾卻多表無感,主因不外3個:薪資所得原地踏步、物價(尤其是房價)上漲削弱了購買力,以及貧富差距擴大造成中產階級的減少;凡此都讓不滿情緒擴散,尤其是最後一項。主計處的統計表明,廣大的受僱員工報酬占GDP的份額已連3年縮小,而由資本主分配的營業盈餘卻快速擴大,顯示經濟成長的果實集中流向所得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民眾自然無感,民進黨也才能在這次選戰中揮得動「公平正義」的大旗。
 
因此,馬總統在新一任期中,既須做大經濟大餅,更要同時重視分配的問題,讓民眾對「六三三」有感。在作法上,馬總統至少應做到四件事:第一,在租稅制度面,應落實量能課稅的精神,包括降低薪資所得者所承擔的賦稅責任,並做到黃金十年所揭示的合理調整高所得、高財產、高消費者的稅負等;第二,在政府支出面,整合運用有限資源,強化社會弱勢的扶助;第三,在產業政策面,政府必須避免給予特定產業過多優惠,還要遏止房市投機炒作,保持物價穩定;第四,在教育政策及公共領域面,政府必須建立平等參與的環境,讓社會流動、尤其是代際間的流動更為順暢,讓貧窮不再代代相傳,並振興民眾對未來會更好的信心。 (系列刊完)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