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能和在野黨談什麼
2012-02-07 10:39:2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春節前出場謝票,除了感謝輔選幹部及志工辛勞。他還讚揚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敗選後展現出的氣度與高度,勝負兩方都表現出高素質的民主修養和風度,證明在中國人的土地上有能力接受民主化的洗禮,也能充分享受民主生活。
設若這是馬英九預約在野黨領袖會面的先聲,以民主社會領導人應有的氣度言,馬英九恭維蔡英文的這番言辭,至少傳達出對在野黨領導人最基本尊重和禮數。但馬英九和蔡英文乃至宋楚瑜能談些什麼?朝野政黨領袖會談,不該有一個相對能談的時機和話題?
以台灣憲政施行的準總統制言,這是大權獨攬的體制,在野黨除非能全面控制立法院,很難撼動總統的基本職權。這既限縮了馬英九,也局限了在野黨領袖。若論朝野協商的場域和功能,要以立法院的朝野協商最具實質意義。
中國國民黨身為執政黨,雖在立法院擁有過半席次,但因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均取得黨團地位,未來朝野協商的難度只會增加。共商國是的大題目,通過黨對黨協商若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當然很好,但就體制和操作條件言,可以預見難度只會更高。
退一步言,總統若要邀請在野黨領袖討論國是,若能通過立法院朝野協商先期取得前置作業的條件,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前置作業不論是直接通過黨對黨的形式或立法院的黨團,執政黨有無議題,以及共商國是的有效性,在野黨必然會有所計較。是以馬英九能和在野黨談什麼?能先期提供什麼樣的承諾?還是僅止於聽取在野黨不同的政見和主張。
以「九二共識」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運作和未來發展言:蔡英文的「台灣共識」即與之扞格不入。勝選的馬英九又豈能在「九二共識」上有實質性的讓步,況且這還涉及兩岸互動和互信。而在大選期間,北京又何嘗不擔心馬英九在「一個中國」的論述上愈走愈遠。馬英九若要提升兩岸互信,兼取島內共識,這是大難題。
再如台灣團結聯盟更明白宣示要廢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馬英九和黃昆輝與其相見不如不見。馬英九和親民黨又能談什麼?國親兩黨系出同源,在國家定位和兩岸政策上差距不大,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或許更深,宋楚瑜給馬英九出難題的機率相應只會更高。
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還有時機、身分的斟酌。以時機言,馬英九定下半年之約,這個半年要從1月14日還是5月20日起算,不論是前者或後者,內閣改組都已完成,大政方針通過人事布局也可確認,在野黨能置喙的空間,其實相當有限。若時段放在總統就職、內閣正式完成改組前,馬英九又如何讓在野黨領袖有參與的空間。
再就身分言,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究竟該以執政黨主席還是總統身分現身,準諸體制,即有不同規格。若要有誠意,並表示尊重和對等起見,馬英九似應以執政黨領袖即黨主席的身分與會。但共商國是若無執政的行政團隊參與,又易淪於務虛,朝野立法院黨團也會有不同意見。
馬英九宣示在第二個任期內要「大刀闊斧」的施政,期望要讓台灣從此「脫胎換骨」,這當然是要兌現有感的「黃金十年」,但在有限的四年之內,馬英九的豪語有可能因陳義甚高,且無從定義何謂「大刀闊斧」和「脫胎換骨」,更易招來不同批判,也更易淪為無感。馬英九相隔半年的朝野政黨領導人的國是協商,就有可能成為批判平台,只是為反對而反對而已。
馬英九和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就民主體制言,既非體制內的實質監督,也難期必有成效,但以台灣內部長期處於統獨的爭拗當中,就更難期馬英九想要推動的國是平台能夠產生共識;但若馬英九想藉由此一平台向北京提出另類的不同要求,那就是兩岸互信的大考驗,這會是大難題,既考驗著執政黨,也考驗著在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