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人士登陸必有效應
2012-03-17 10:29: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在敗選檢討後即接受來自國台辦方面的邀請,以請假和報備的方式前往大陸開會。國台辦主任王毅也在研討會場的歡迎宴上和羅致政寒暄。可以看出北京方面對民進黨登陸是有期待的,同時透露出北京對民進黨可能再次執政,是有預警的。相信民進黨也深知,如果能在大陸政策上有所突破,意在拉近執政的距離。
民進黨發言人登陸當然是一個話題,雖然民進黨強調僅屬個人行為,不涉黨對黨,也無關黨的政策調整;但這畢竟意味著民進黨有意願調整對大陸的姿態,願意面對大陸的政治現實。由於出面邀請羅致政的正是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難謂和政治無關,但民進黨很難掩飾有意藉由發言人登陸,和對岸建立對話和溝通平台。從若干跡象可看出,民進黨若無積極意願,並讓對岸感受到誠意,羅致政未必會獲得正式邀請,更不可能在兩會期間安排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接風宴上出面。
民進黨檢討敗選強調轉型和改革,具有民進黨發言人身分的羅致政登陸,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重大訊息,標幟民進黨已然認清必要認真面對中國而且要能打交道。如果說,此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表示願意善盡搭橋的角色,那麼這座橋已經可以看到了。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可能因此調整,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有可能成為歷史文獻?再,民進黨內的既得利益者有轉型的意願和能力?
誠然,民進黨轉型和如何轉型是兩回事,羅致政登陸的訊息很清楚地表明,民進黨內有人已發動轉型;但在過渡階段,未來如何轉型仍得持續摸索。且民進黨轉型的關鍵點不在有誰出訪大陸,以及在姿態上有什麼特殊的調整,而在如何處理「台獨黨綱」。從「對抗性台獨」到「法理性台獨」,民進黨不是沒有調整,但這類調整僅是外部包裝策略的調整,而非路線和本質的轉型。
若非敗選,民進黨可能不會有轉型之想。至論如何面對大陸,以及當前兩岸交流和互動牽動的政治效應和現實,民進黨迄今仍不願接受其間具有因果關聯,僅僅迂迴表態,此即蔡英文的卸任講話:民進黨要在互動中了解中國。代理主席陳菊針對羅致政登陸也只能說:「民進黨歡迎所有黨公職同仁對中國有更多瞭解、交流。」
這些言論和姿態說明:羅致政何以有機緣頂著發言人的身分登陸。作為突破點,羅致政的登陸之旅或在創造一個黨內討論的空間,即就「台獨黨綱」重新思考該何去何從。或許羅致政有可能轉達民進黨內的一些想法,包括他個人的想法。也因為民進黨和對岸的主張不同,羅致政說,也要聽聽不同的說法。相較過去,羅致政此時的說法相當低調,意在創造互動和交流的氛圍。
民進黨有可能因此和對岸建立起常態性的溝通平台?有可能如同國共論壇般地定期舉辦活動?然而,根本問題還在羅致政登陸之舉,能否帶動民進黨轉向,這才是關鍵也是關口。即民進黨可以放低姿態,但有可能調整「台獨」思維?或有可能爭取島內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準備好了嗎?
而這還涉及如何對待「九二共識」,此即兩岸正常互動最低限度的政治基礎。民進黨若無充分的準備,並做足黨內黨外功夫,羅致政的登陸效應或僅能停留在突破點上,難有實質進展。這和過去民進黨籍的縣市長去推銷農產品或為了國際賽事前往對岸並無二致。就北京言,不過是涉台業務的「二軌」溝通。包括陳水扁和呂秀蓮在內,過去不是都去過大陸嗎?
北京會因民進黨願意對話溝通,調整對台政策且更有彈性嗎?對執政的國民黨會造成衝擊嗎?總之,問題可以有一大串,而且都言之過早;但就民進黨和綠營內部的「台獨版塊」言,確實有可能因此出現裂解,至少會出現定義和策略上的分歧。唯就大勢論,中國崛起台灣能否同步獲益,這才是民進黨必要考量,也是拉近執政距離最有效的思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