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區」的回響和測試
2012-04-08 14:57:5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可能藉由「一國兩區」的概念推動政治對話嗎?若僅從語意推敲,這是一個有趣且具有延伸意義的話題;至少在兩岸和藍綠之間,就有若干不同反響,而這正透顯出馬英九拋出「一國兩區」,正可作為政治試驗室的試紙,在不同試管間,得到不同的色差和溫差。
不論色差或溫差,可以看到北京處理「一國兩區」的「不溫不火」,以善意處理異議;在台灣可以看到綠營內部各有不同色溫,從民粹到理性,也的確存在一道連續的不同光譜反應。其中較值得重視的是民進黨內對「一國兩區」,逐漸有正面的回響。
以「一國兩區」建立台海兩岸對話和互動框架,看來不易有成,但據此測試兩岸及台灣不同政治光譜,則頗有效。相信這是馬英九所以會拋出「一國兩制」的緣由,非僅可以投石問路,且有測量距離的功能。以兩岸論,馬英九至少可以理解北京「存異」之餘仍有善意。
以台灣論,至少可以作為和朝野政黨領袖高峰會的引題,不論有無共識,至少可以焦聚。馬英九過往4年的施政重心且具有成效者,莫過於兩岸,相信未來4年也有賴兩岸和平發展能登階而進,不論朝野意見是否相左,通過「一國兩區」,多少是一對話契機。
若要為「一國兩區」的概念作出初步評價,依馬英九的政治敏感度應可明白,兩岸易為,台灣共識難求。其間落差就出在兩岸和平發展是共同合作,對岸釋出的善意可以掌握;台灣則是互為取代的政治競爭,若非出於利害交換,難期善意回應。
再就國民黨的主要對手民進黨觀察,馬英九只要能堅持具有建設性的兩岸政策,民進黨幾無招架之力,大選敗選之後,已在黨內出現不同聲調,意圖導引民進黨正面處理兩岸互動,「一國兩區」恰好是個話題,於馬英九自屬有利。
是以「一國兩區」雖未獲對岸正式回應,馬英九也似「見好就收」,未要求吳敦義在海南博鰲論壇「吳李會」中複誦。相對的,台灣則有民進黨人的呼應,嚴格說應是藉此來激發民進黨正視兩岸形勢的變化以及民進黨的因應之道。
其中最明顯的是民進黨籍前立委郭正亮要求民進黨正式放棄台獨,代之以「沒有台獨的台獨」,從而接受兩岸「九二共識」,並以「一中憲法各表」解釋「一中各表」。郭正亮的類比邏輯可以表述如下:馬英九玩的就是「沒有統一的統一」,民進黨又何嘗不能玩「沒有台獨的台獨」。這看似有些賣弄政治修辭,但無論如何都是政治上的轉向,且更具彈性。
郭正亮以政治現實指出,中美兩大強權既都接受「九二共識」,民進黨若沒有可以替代的方案就會成為中美台互動的局外人,往後永遠和政權無緣;況且「一中憲法各表」,也仍享有出自中華民國憲法賦予的充分治權以為區隔。
北京未就「一國兩區」表態,但相關吳伯雄和吳敦義的報導和評論,則多屬正面,且有增進兩岸互信的表述。民進黨反對,但多屬制式反應,反對聲調不大,更關鍵的是民進黨執政8年,多憑據「一國兩區」行政,這是無法自我否認的事實。
據此可以看出馬英九拋出「一國兩區」既測試了北京,也測試了民進黨,進退之間,馬英九對民進黨形成了競爭壓迫,對北京則面臨如何提高政治互信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