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的滯脹之憂

2012-04-22 11:32:0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如同中國的改革,正與中共的腐敗賽跑,中共的宏觀調控,也在與經濟的滯脹賽跑。中國首季經濟數據公布後,看上去既有經濟下滑的憂慮,又有物價上漲的擔心,但中國經濟最大的麻煩,還是滯脹陰雲已罩頭頂。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由去年四季度的8.9%,急滑到8.1%。中國經濟開始減速,本在預期之內,但今次這一經濟滑落的幅度,卻是各方預測之外,甚至低於官方宏觀調控部門本月初的評估。 
 
中國政府當局,已經確定將2012年的GDP增幅下調,溫家寶在3月人大會議上,已經把經濟增長預測目標值下調到7.5%。8.1%本來是個不慢的速度,但在中國卻引起恐慌,有人擔心這是中國經濟成長進入放緩周期的開始,有人害怕這就是說來就來的硬著陸。 
 
中國經濟的成長,本來就是極具跳躍性的,以過去4年論,2007年底中國GDP達到10.8%;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降臨,當局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GDP快速回落到6.8%。2009年首季低到6.1%的最低點,但一個4萬億大投資,一年後2010年首季GDP又急升到11.9%。當2011年底收穫9.2%的增長後,當局決定今年成長目標急速下調近二個百分點,主要用意,是騰出手來開展結構調整。 
 
在經濟下滑的同時,中國的物價也開始回落。今年一季度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3.8%,比上季回落了1.2%。記得2011年中, CPI高位是6.5%,以之對照,物價真已大幅回落,通脹已不構成憂慮,用不著出手壓抑。 
 
然而在數據公布中,也顯示出3月物價指數開始反彈,國際油價未穩,中國國內農產品價格可能大幅上調,因而有評論指物價壓力雖減,但通脹隱憂未除,隨時可能再趨惡化。 
 
經濟起伏有爭議,通脹去向有爭論,但爭執得最厲害的,還是中國是否有滯脹的壓力。所謂滯脹,就是經濟滯不前,同時物價上升、失業增加。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滯脹既是近憂,又是遠慮。 
 
按公布的首季經濟數據,CPI是3.6%,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負0.3%。如與去年高位對比,會發現當去年CPI走到高位6.5%時, PPI是7.5%。而PPI負增長,首先表明需求不旺,進一步預示著經濟景氣度比較低,企業利潤在減少。在這種時候,如果貨幣總量保持不變,滯漲風險上升了。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什麼都在回落或將回落,唯有物價可能反彈,失業問題可能加重,這符合滯脹出現的特徵。也是,今年1至2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06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2%,這是自2009年11月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另一方面,2012年首季,中國進出口總值8593.7 億美元,同比增長為7.3%,首季累計貿易順差為6.7億美元。但2月曾創出10年最大單月逆差。 
 
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滯脹,就可能比單純的經濟放緩、比簡單的通貨膨脹有更大的風險。這是因為,這時會出現收入的放緩增長而支出大幅增加,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同時企業停工、裁員增多,大量失業後社會問題湧現。 
 
中國出現滯脹風險,主要是內外經濟大勢使然,所以要對付滯脹,必須要有適當的政策工具。當局正考量再度動用投資手段,增加開工項目,來化解鋼鐵等產業產能過剩危機,同時也刺激起經濟轉向活躍。 
 
但不能不注意到,中國這次出現滯脹之憂,又有極大的政治因素影響。舉例而言,近年來中國的「國進民退」,左傾回潮,令民營企業大幅湮滅,民營企業家移民潮出現,中小民營企業倒閉增多。就是政治因素推動滯脹的鐵證。 
 
再一例子,如重慶的薄熙來事件爆發,不僅重慶的虛假式繁榮被吹破,還波及甚廣,不少地方和部門都在觀望和等待,不知道中共18大前,還有什麼樣的政治風波出現。 
 
在這種情勢下,除運用適當的經濟調控手段,中國要化解滯脹之憂,還需要廓清政治迷霧,煽起相應的改革熱情,因為這個時候中國最需要的,其實是信心和前進的方向。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