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屬一中框架的落實問題

2012-05-15 10:26:4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方面日前通過政協主席賈慶林重申,兩岸未來互動走向,必須強化「兩岸同屬一中」的框架。「兩岸同屬一中」其實是今年3月下旬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會面時提出的。此番和賈慶林同席的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也意有所指的繼吳伯雄之後再次提起,「兩岸同屬一中」。多少反映出當前兩岸政治訴求或有趨同的可能,挑戰和機遇也會在這裡見真章。
 
但兩岸的政治現實能否樂觀「同屬一中」的框架逐步落實,而非僅止於論述,似乎還有許多政治障礙有待排除。對此,賈慶林同時提出兩岸未來有「四個必須」,即必須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交流、促進團結和反對台獨,可以看出北京採取的是守勢,希望能鞏固、維繫過去四年兩岸既有的局面。拋出「兩岸同屬一中」框架的論述,多少意在鞏固北京版本的「九二共識」。
 
「兩岸同屬一中」就北京方面的理解,就是具體化的「九二共識」。過去台灣著重強調各自表述的「一中各表」,進而有「憲法一中」,有「一國兩區」的法理論述。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一中」應指「兩岸同屬一中」,而非各有一個中國。兩岸政治談判在馬英九任內既遙遙無期,北京能著力的不多。通過「兩岸同屬一中」的論述,至少要較「一中各表」跨出了一大步。
 
吳伯雄傳達「兩岸同屬一中」的同時,另提及「一國兩區」,當時即引來朝野軒然大波;對此,國民黨另一位榮譽主席連戰即有不同看法,並形容:吳胡會「對於兩岸未來合作大的方向、宏觀努力的方向,做得非常明確」。這就是吳伯雄傳達的「兩岸同屬一中」的大方向,也是兩岸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但兩岸互動是現實,兩岸未來的走向,更是現實的現實。馬英九除開「九二共識」外,還有「不統、不獨、不武」的表述。這是三個連續否定詞,講得好聽,就是維持現狀;但兩岸和平發展總要走出下一步,會否因為受制於三個連續否定,無從邁出步伐。甚至可以說,兩岸目前就算守得住和平的狀態,並不意味存在發展前景。兩岸和平發展,也就處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狀態中,和「兩岸同屬一中」更有好一大段距離。
 
「兩岸同屬一中」在語意邏輯上屬全稱肯定句型,是以兩岸既「同屬一中」,自應排除「台獨」的存在空間,台灣既然「不獨」,當然不存在衝突的因子,也可確保兩岸「不武」,兩岸兩軍也應及早進入軍事互信機制;但兩岸和平若要發展,又該如何處理「不統」。馬英九是持續向綠營妥協,還是要面對歷史評價,又如何兌現吳伯雄傳達「兩岸同屬一中」的承諾,在在都是兩岸未來的考驗。
 
或謂馬英九的第二任就職文告將重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堅持「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以期建構長期、穩定、制度化的兩岸關係。兩岸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交流,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準此,「兩岸同屬一中」僅及於兩岸黨對黨的論述,依今天台灣的體制,無異又隔了一層。
 
就此可以看出,賈慶林此時呼應吳伯雄提出「兩岸同屬一中」的框架,連戰從而提出這就是大方向,都是意有所指。換一個角度觀察,馬英九或仍在「一中各表」和「同屬一中」之間擺盪,猶疑未決。如何正式跨出這一步,正是馬英九面對歷史評價的重要指標。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