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本關係要有新思維

2012-05-18 11:40: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自從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購買釣魚島並發起全民籌款運動後,中日關係再度進入緊張狀態。這體現在剛剛結束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上。儘管聯合聲明宣布提升全方位合作,並在年內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但在釣魚島問題上,雙方領袖可謂不假辭色,冷面相對。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講,中日關係不容樂觀。不但是釣魚島問題難以解套,而且因為日本對被北京認定為疆獨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開放綠燈,也導致中國極為憤怒,加深了對日本的不信任感,認為日本已經開始了處處給中國「製造麻煩」的新時期。
 
對中國而言,戰後對日關係上最大的迷思已經打破,那就是日本大部分人民對中國是友好的,只有極少數右翼分子才對中國不滿和仇視,事實上,日本民眾的大部分,對中國的崛起不理解,也對日本的衰退不甘心。這種迷思的打破,有利於中國將日本視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在制定對日政策上丟掉幻想,更加務實,而非像以往那樣,對日本有自卑自大心態,表面上一直強調「以德報怨」,心裡面則一直認為日本人欠了中國人,應該在各方面遷就中國作為回報和事實上的補償。其實,這正是普通日本人對中國的反感所在:好像日本欠中國的永遠還不清。
 
如何對日本採取實事求是的政策?有這樣幾方面可以思考。在經濟上,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在商言商。日本的科技以及環保技術,絕對是中國需要的,日本的產品也是中國人欣賞的,中國應該以開放中國的市場來換取日本的技術。而不是要人家的無息貸款或者贈送,這些正是激發日本民意反彈的導火線。
 
在領土爭議和海洋安全問題上,秉持尊重歷史和國際法的原則,該表明清楚的,就不能含糊,用所謂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來模糊。在釣魚島問題上,應該立場鮮明,與台灣同步,表達不排除用武力解決的原則。但在其他問題上,則要採取透明對話的方式,這次起步的兩國海洋安全保障的磋商,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因為外交、國防、國家海洋局、海上保安廳等各個部門都參加,可以防止因為政令不暢通,而導致擦槍走火。
 
在文化、教育、環保和旅遊等人文交流層次,秉持友好友善,不被政治干涉等原則,讓民間的紐帶和文化的紐帶始終連接,這對兩國國民之間的感情交流舉足輕重,也可以成為兩國關係惡化時的一個良性煞車閥。
 
不過,有一點北京必須看清楚,不管是中日雙邊關係,還是中日韓三國關係,在東亞,所有的日本問題,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這不單是因為日本的現有體制是美國幫助建立的,更為重要的是,日本將日美關係視為是國家安全和生存的生命線。在民主黨鳩山執政時候,圍繞著駐軍問題,日美關係有一點倒退,但菅直人、野田相繼努力,把日美關係重新恢復到緊密的程度。因此,在解決中日之間的糾紛時,北京不要刻意將華盛頓排除在外,相反,可以把美國帶進來,甚至單獨與美國協商,由美國說服日本尊重歷史,維護地緣政治的穩定,在中日關係棘手的問題上,美國不是遠路,反而是捷徑。當然,中國也要認識到,諸如釣魚島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是美國問題。
 
總而言之,中日關係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在許多問題上,拖延戰術已經失效,中國要有新思維、新思想,才能防止最後是以戰爭攤牌。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