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喊台獨沒有用」論
2012-05-26 11:30: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前領導人李登輝日前就台灣政治發展的困境說,「喊台獨沒有用」。這是一句警語,但由於解讀者的政治立場不同,或有可能有些誤解;但無論如何,李登輝把台獨支持者的心理焦慮很準確地傳達了出來,即台獨已因兩岸和平發展,愈來愈無可能,更無未來可言。
李登輝的語意脈絡是,世界的秩序正在改變,台灣面對國際上的困難,喊台獨沒有用。就李登輝開出的藥方,只要把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改成民主化和自由的政府,台灣民主問題就解決了。只是台灣民主化能解決台灣國際上的困難嗎?有識者不論藍綠皆知台灣的困境已非民主化所優為。
放在眼前的除了台灣內部發展出現各式各樣的瓶頸外,兩岸問題的糾結又反向糾纏,台灣無法擺脫未來何去何從的困境,這既存在意識形態的對立,更存在複式陷阱幾乎讓領導人動彈不得,民粹隨之發酵。若非兩岸此前已進入相對良性兼及互惠的和平發展,情況只會更糟。
「喊台獨沒有用」的概括性極強,既意味著「台獨」不能用喊的,喊也沒有用;同時也意味著,「台獨」只能做不能說,即「台獨」要找到變型的空間,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中華民國的國號及相關的象徵符號就是一例。如果「台獨」不能變型就得自我調整,至少要能轉型。
「台獨」的焦慮感來自於統獨之爭,也來自兩岸形勢的變化。早期的統獨之爭還有國共內戰的影子,兼有民主化之爭;等到兩岸轉入和平發展階段,對抗性的訴求已不復存在,隔海的敵我矛盾降溫,台灣內部矛盾升溫,台獨激進派再也不可能通過民粹手段,在街頭尋求社會支持。
對照李登輝描述台灣民主化的軌跡還可以看到,台灣通過修憲,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並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訂定「國家統一綱領」,都在為正常的兩岸互動解套,這才有「憲法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以及「一國兩區」,台灣若是自由地區,對岸則是「大陸地區」。在形貌上很類似台灣版的「一國兩制」。
「台獨」的焦慮也恰恰出於「一國兩制」。但台灣版的「一國兩制」當然和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不同,那是為因應香港回歸提出來的概念,或可歸類為香港版的「一國兩制」。兩者的區隔就在民主化的深淺和政治體制的差異,但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不論就中華民國憲法或國際形勢論,皆屬主流也難有疑義。
現在要問李登輝究竟是不是「台獨」支持者,從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行政院訂定「國家統一綱領」,訴求兩岸互為「政治實體」,再轉而發表「國與國的特殊關係」,李登輝的立場確有變化,即由藍轉綠。只是形格勢禁,李登輝在任期屆滿前,連「九二共識」都來不及否認。
「台獨」的焦慮更來自陳水扁親口喊出「台獨」不可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綠營執政其實執行的就是「一國兩區」,「一邊一國」論從頭到尾都僅是口號,而非政策上的實踐。如果說李登輝的「喊台獨沒有用」有指涉對象,陳水扁口號式的訴求應可排第一名。
但台灣的現實是如何理清兩岸關係和未來發展走向,不論李登輝的「喊台獨沒有用」論或在相當程度上由謝長廷代表蔡英文發聲的「憲法共識」論,都有向馬英九的「憲法一中」論傾斜或調整的傾向。「台獨」焦慮症候群就反映在台灣未來走向的光譜變化上,反映兩岸日漸趨近的形勢變化上。
李登輝的影響雖已日漸式微,固不必以人廢言;但必要指出,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從吳胡會「兩岸同屬一中」和「一國兩區」的雙命題退守「憲法一中」的「一國兩區」,對兩岸政治互信不能說沒有影響,並存在領導人在藍綠之間的淡出淡入。這才是兩岸以及台灣未來走向最大的考驗,台灣內部要有「台灣共識」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