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六四歷史真相 建構六四平反理論

2012-06-05 10:23: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六四周年又臨,當年震驚世界的天安門事件,已經過去23年。雖然每個歷史大事件,有逢五逢十大肆紀念的傳統,今年的六四周年紀念,不會有太大的紀念高潮,但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因素,使得六四紀念有了不同往年的一些重要聚焦。
 
首先,當然是中共18大將屆,權力的即將交替給中國的政治環境帶來重大變化,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再到習近平,六四至今,中國的領導核心,進入了第三輪的交替。18大之後的領導核心,將沒有一個人參與過23年前中央處理六四事件的決策,這對未來中央高層重新審視六四事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其次,23年前六四事件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即北京市長陳希同對六四的回憶談話披露,這是繼《李鵬日記》之後,最重要的高層決策過程細節曝光,對還原歷史真相,可謂又朝前邁進一步。再次,由於軍隊進入廣場,尤其是坦克部隊駐紮在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圖片出現,讓人再次從視覺上感受當時鎮壓的肅殺之氣,帶來了要求真相呈現的社會氛圍;最後,由於有六四受害學生父親,因為不堪23年申訴之路的坎坷,採取自殺抗議的悲劇出現,讓人在感慨之餘,平添了一種急迫感,要求歷史真相在歷史風化之前,得以比較全面的展現,該平反的就是要平反。
 
六四事件23年,從學生的角度,從老百姓的角度,甚至從當時反對戒嚴的總書記趙紫陽等政治人物的角度,都做出了詳細繁複的記憶與還原歷史真相的工作,結論當然是政府處理有嚴重問題,不但錯過和平解決事件的黃金機遇,更導致了血腥鎮壓的歷史悲劇。但是,從決策者角度的回憶和真相披露,卻困難重重。雖然當局對六四事件的定位措辭,從「動亂」改口成「政治風波」,但決策的整體內幕,還是疑問重重,對外的口徑,依然高度一致。
 
從中國歷史的經驗,尤其是中共黨史的經驗來看,凡當局口徑一致,形成高度共識的地方,正是歷史盲點和黑洞最多的地方,需要重新審視和挖掘真相的工作最為艱巨和困難。不過,令人深思的是,從陳希同談話錄迴避責任以及當時的國務院發言人袁木拒絕談論六四來看,他們心裡是沒有底的,這從反面證實,六四的鎮壓,是「見不得人」的,對當事的政客而言,非但不是榮耀,相反,可能會是歷史的恥辱。
 
當然,如果以為今明兩年內就可以平反六四,那也未免太過樂觀。因為雖然中國領導核心再度交替,但是,不少當事的高層仍然健在,有的甚至還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期待在今秋18大和明年兩會之後,新的習李體制就可以大刀闊斧重評六四,未免不太現實。同時,如果在重評六四和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功過定論上,沒有重大的理論突破,形成不了像評價文革和毛功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的黨內共識,恐怕六四重評也難以實現。由此可見,未來兩年,在民間持續要求平反六四的同時,有兩個工作必須堅持進行,一是繼續搶救歷史,讓參與六四鎮壓的決策者留下回憶,幫助還原歷史真相,二是海內外理論界,以及中共黨內的知識分子,應該討論平反六四和評價鄧小平的理論闡述,為公正合理重評六四奠定基礎,避免出現由此引發政治動盪。
 
重新審視歷史,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還原歷史的真相,撫平歷史的創傷,實現歷史的公義,總結歷史的經驗,走向希望的未來。只要各方努力,那麼,在兩年之後,也就是六四事件25周年的時候,就有可能實現六四的平反。
 
关键词:六四真相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