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邊外交的困局與變局
2012-06-08 12:19:0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6月6日北京一連兩天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標誌中國的外交開始重大轉捩,由中共18大前的維穩外交,轉向化解難題的突破外交;由領導層換屆前的總結式全方位外交,移回到周邊外交。這是因為中國的周邊外交,既已陷入困局,又正面臨變局。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中國與15個國家陸上相接,與7個國家海上相鄰,這些陸上和海上鄰國,泰半與中國有領土、領海之爭。當今具全球性的爭議點,也在中國的周邊,比如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中亞地區的反恐問題。
近年來,中國的外交工作排序,雖然周邊外交仍排在最前面,但實質的外交攻防部署,是以大國外交為核心,以對多邊事務和全球治理的參與為重點。其來因,是外交戰略策畫的基點,以大國崛起立足,不僅眼高了,也看得遠了些。
但外交戰略立足點的變化,未能改變中國周邊處處是雷的現狀,可以說中國周邊地區,由南到北,由東到西,處處是新病舊疾。其中包括南中國海的爭議、釣魚島領土爭端、中亞地區能源的糾葛和反恐,與印度間的克什米爾問題等等,每一個問題燃燒起來,都會是一場地區大火。
而近期在中國周邊,至少有三個新的麻煩湧現。首先本來是中國外交王牌的朝鮮半島核問題,不僅仍是全球性的危機,又由於其政權的封建獨裁式傳承後的政治不確定性,不僅再成區域間的問題,對中國本身都構成了麻煩。
再一個麻煩,是西南後院的失守。中國長期以來對緬甸軍政府予取予求,而在緬甸終於迎來了民主春天之際,中國外交部僵持的外交取態,錯失了與翁山素姬修好的機會,令中國西南屏障將失。
更大的麻煩還在海上,其實與日本因釣魚島而來的爭持,以及東海油氣田的對峙,只是中日關係中的兩張舊牌,南海之爭,才是中國的新問題。早在2002年,中國就和東盟諸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動宣言》,其後又與越南和菲律賓石油公司共同簽署《在南中國海協定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定》。
但在中方以為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狀態下,特別是在越南和菲律賓由中國取得厚實的現金援助之後,先後在南海領土和領海問題,向中國發難。同時越南、菲律賓還引入美國、日本的介入,由之令南海問題更加複雜化。
中國的周邊外交,實質陷入困局,而不是北京外交系統自吹的「日益從容」,以及把問題說成成就。因此要化解周邊困局,首先必須面對周邊的現實。
中國的周邊外交,要面對哪些周邊的現實呢。首先當然是要面對美國回來了的現實。過去多年來,美國陷身中東,實在難以分身亞太,現在美國不僅高調也實質地回師亞太,由之引起區域格局的大變化,中國的周邊外交,不因應這一變化而變,說不過去。
再一點,中國在實質崛起之後,也要因應自己身形的變化,有相應的外交面貌。過去30多年來,中國推行的是「和平外交,共同發展」的戰略,「韜光養晦」是主要外交手段,而在周邊地區推行的「睦鄰外交」,也是以禮讓、內歛為特色。現在中國變身政經大國,一方面還不大適應自己的新身分,一方面還不習慣新手段,所以有中國外交官「小國欺負大國」的抱怨。
因此,中國實質崛起和美國實質重返亞太,是中國周邊形勢發生變化的兩條主線。與之同時,東北亞的中朝日韓4國關係,與南海問題,成為中國周邊戰略的兩大軟肋,西南方向的中印邊境和中緬邊境,隨時撕出新的傷口。中國周邊外交,就必須抓住主線,護住軟肋,防範新傷。
更進一步地看去,這個時候中國的外交,必須以周邊外交為重點,而這個時候的周邊外交,又必須要能有剛有柔、有進有退,在堅守原則、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找尋與相關國家的利益共同點。更重要的,可能是在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第五代領導層成形之際,中國的外交也同步實現全面轉型,摒棄那些過時的外交思維,建構全新的外交戰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