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推銷「一國兩區」
2012-06-09 10:13: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繼520就職演說後,台灣馬英九總統日前再次重申「一中各表」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並再次拉高到憲法層級,將兩岸關係定位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認定兩岸交流是建立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基礎上。處在北京、華府和台灣藍綠之間,馬英九似有意藉由此一穿了新裝的表述,也就是所謂的「一國兩區」,爭取台灣內部更多政治上的認同。
緊接著可以看到行政院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為「一國兩區」做出詮釋。主張「一國兩區」可以呈現出兩岸關係的五個面向,大致可以歸納為:一是法源基礎來自憲法;二是確定兩岸政治定位、法律定位;三具穩定性和務實性;四可解釋兩岸的「互不承認」和「互不否認」;五可增加兩岸政治互信。此論看似全面,但僅止於表態,片面性很強,有一廂情願之嫌。
「一國兩區」作為簡稱或用於形容兩岸定位,應是出於今年3月下旬國共兩黨的吳胡會。就吳伯雄的表述,台灣當前推動兩岸關係的依據是1991年修憲,並據以訂頒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就是以「一國兩區」概念作為法理基礎。換言之,此一根據和運作已歷有年所,非憑空而來;但吳伯雄的訴求前提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胡錦濤對吳伯雄的陳述沒有直接表態,除強調兩岸應增進政治互信外,「兩岸雖未統一,但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中的事實沒有改變。」確認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就胡錦濤言,同屬一中的表述要能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暗示仍有紅線在。
相互比觀,馬英九的版本顯然和吳伯雄的表述有很大出入,即兩岸同屬一中的表述,此時已隱藏在「一中各表」的「一中」當中,並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升格為依據中華民國修憲後的憲法。「一國兩區」的完整提法成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這是「一中各表」的台灣版,不無利用憲法位階個別彰顯主權的意味。
姑不論馬英九要如何才可能取信對岸,並增強兩岸互信。唯可明顯感受到馬英九有意和北京的提法做出區隔,相應於對岸強調「求同存異」,馬英九可謂「存同求異」,強調法理上的主體性,和對岸現行法規當然大有區隔,且謂「一國兩區」可以和「一中各表」互為表裡。有表有裡,其所傳達的「表」和「裡」又有何不同,如果吳伯雄面向中南海和胡錦濤傳遞訊息,馬英九的520訴求對象,似已轉向且有意向民進黨招手。
馬英九宣稱,兩岸「經過過去四年多的實踐,除印證其可行性,亦大幅增加對外關係的發展空間。」這當然可以歸功於馬英九勇於回歸「九二共識」,兩岸最基本的共識和政治基礎也得以成立。然而兩岸之於「九二共識」各有不同解讀,非僅是「一中各表」而已。馬英九在「存同求異」的驅使下,意圖也很清楚,「一中各表」要能法理化、制度化,既非過渡也非默契。這和蔡英文的法理化「台獨」,在策略上不也很類似?
如果說民進黨樂見馬英九和對岸做出區隔,馬英九揣度必有可觀的政治利益可以回收,是以在迎拒之間選擇大力推廣「一國兩區」自有正面的積極意義。但民進黨可以因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而轉向?不論蔡英文提出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或說民進黨新出爐的主席蘇貞昌口中的「中國」是中性名詞,在趨中,即立場更具彈性的同時,和對岸的區隔只會更明確。
「一國兩區」當然係出自馬英九的本意,但這是取便一時且模糊方向感的表述,馬英九期待這是可長可久的安排,否則也不必推而廣之;唯就現實面看,這只會是過渡的過渡,馬英九若無警覺且思調整,預言當可見諸「馬後」 的提前和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