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全球競爭力的排名
2012-06-11 10:07: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經濟的發展與競爭力的強弱有莫大關係,甚至有經濟學家認為競爭力主導經濟力的走勢。因此瑞士最權威的洛桑學院發表每年一度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引起全球的重親與關注。而全球華人最關注的莫過於兩岸三地的排名,澳門由於體積太小,不被列入59個國家或地區之內。
調查的標準: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能與基礎建設。結果香港排名第1,由於政府效率與營商效能繼續排名第1,雖然經濟表現只排名第4,仍然跨越美國,成為第1。以細項的子因素分析,香港在國際貿易、公共財政、商業法規、金融、態度、價值觀,及科技基礎設施,譬如最一流的機場,最先進的港口等都名列世界第1位。
台灣自2010年開始,急升15位,打入10名內,去年排第6,今年排第7,原因是經濟表現由第8名下降至13名,吸引外資的能力不足,就算其他三項排名甚高,最後只能下降一級。中國大陸的排名,跌得更多,由去年的第19位,變成今年的第23位,比韓國還低1位,原因是受壓於外圍經濟放緩的程度,更甚於台灣,在軟件方面,又不如台灣,而所得的總分數,只是台灣的84%,反而台灣和香港的差距,只有10%。
因此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是體質,而非單指體積,大未必等於強,肥亦未必等同壯,香港的人口,只是台灣的40%,而台灣又是大陸的1/57,面積的差距可能更大,但體質竟然和體積不成比例。
同時競爭力的形成方式,是硬件,再加軟件,由於經濟發展神速,國力擴張神大,中國大陸的硬件,是其餘兩地無法比較的,但不足的是法制、法治與思維,台灣的軟件,進度神奇,但外資的滲透力,金融的國際化,仍比不上香港,因此競爭力只是香港的90%。台灣今後更應充分利用兩岸和平的現況,大陸崛起的趨勢。中國大陸方面,除了軟件的加大,還須配件的加強──加快政治改革的速度,去配合經濟發展的進度。
兩岸三地的情況,可以放射到其餘受調查的59國。金磚5國的面積超大,人口更占全球的40%,但這次排名最高的只有中國大陸的23名,印度35名,算中下,近乎榜尾的有巴西的46,俄國的48,南非的50,人口少幾十倍的亞洲四小龍,香港第1以外,新加坡第4,台灣第7,唯一不入前10名的只有韓國,亦排名22,領先於中國大陸,完全符合大而未強,肥而不壯的道理。
另一反射,是關乎歐豬5國,愛爾蘭由24升上20,義大利亦由42升上40,反而西班牙、葡萄牙與希臘有明顯的倒退,希臘更變成尾2,這就關乎國民賣力的程度,亦解釋為何已變燒豬的冰島,可以躍升上26名,而吾等華人最優勝之處是不只賣力,還肯賣命。
最後最值得全體華人去深思的是,在危機的時刻,美國雖然把第1讓給香港,仍能保持第2,為的是甚麼?是經濟的實力以外,又是企業的活力,創新的能力,美資仍然主導全球,且創新產品,不斷出現;更是提拉的效力,美國的一動,可是牽動世界,這點作為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可以做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