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抗衡是中美最佳的亞太戰略選擇

2012-06-15 16:56:3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不久前舉行的亞洲安全峰會,即「香格里拉對話」的論壇上,形成了三方互動的局面,即美國、中國和南海諸國。美國自然要維持在亞洲地區的主導權,並牽制這個區域最重要的中國,為此,美國不惜增加在太平洋的海軍部署;中國則要突破由周邊國家和美國聯手築起的圍堵鏈條,不但維護南海諸島的主權,也要維持出海的暢通,以確保中國的核心利益和經濟安全,為此,中國海軍不但在南海進行了海上實戰演習,也適時透露中國正在籌建多艘直升機航母;至於周邊國家,則企圖拉攏美國抗衡中國,新加坡、菲律賓甚至越南,或與美簽定軍事合作條約,或增加美軍戰艦停靠數量,或考慮出租軍港。但同時,這些國家也不是要尋求與北京全面對抗,從而失去與中國經濟合作的機會。
 
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局面中,美國的戰略意圖到底如何,其實是一個關鍵。美國到底是要圍堵中國,制約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膨脹,維護地緣軍事的平衡,還是要延續戰後的老套路,通過拉攏盟友,擴大軍事基地,部署核打擊力量和航母戰鬥群,準備尋找時機與中國一戰?要拿捏美國的戰略真意圖,就必須要仔細分析剛剛出爐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報告。這份由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撰寫的報告明確指出,準備與中國一戰絕對不是上策,而是要以和平方式抗衡中國,同時讓中國倍感美國的威懾力,而在軍事力量崛起的過程中,不能輕易在這個地區開啟戰端,並預想可以速戰速決來取勝。
 
從美國的現實情況和其在亞洲的戰略利益來看,企業研究所提出的美國亞太戰略大方向是正確的。何以見得?在美國沒有放棄維持世界第一的大目標,以及發揮全球化領頭羊的定位時,選擇新孤立主義,放棄美國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承諾,對美國並不利。更嚴峻的是,當歐盟遭遇經濟危機,正在努力維護歐元區免於崩盤的形勢下,美國如果接受世界超強地位正在萎縮的現實,放棄用核威懾力量支援盟國,走回孤立主義,那西方世界的領導力將會大幅下降,全球就會出現某種戰略真空,這反而會助長其他國家單兵突進,發展強大軍事力量,謀求世界霸權,從而增加把美國拖入戰爭的危險之中。
 
而對中國來講,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謀求在亞太地區與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量形成新的平衡,確保中國的領土主權,以及外向型經濟發展,資源進口的安全利益不受到威脅,是無法回避的選擇。但是,中國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時間,而這種發展必須是建立在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如果在一段時間裡沒有美國的制約,那就可能引發周邊國家的軍備競爭,從而打亂中國發展的時間表,把中國拖入犧牲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加倍進行國防建設的「窮兵黷武」歧路上去,這對中國極為不利。
 
為此,中國要向美國表明,發展國防力量,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形成平衡,是中國不可動搖的戰略目標,但中國不求與美國一戰,而是用和平方式抗衡美國在亞太地區對中國的圍堵,強化自己的軍事打擊,尤其是核打擊力量,防止周邊小國誤判形勢,拉攏美國對中國進行局部地區的戰爭。
 
中國應該看到,與周邊十多個國家周旋,不如與美國一國周旋,由美國來看住他們,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與他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不會讓中國陷入擴大軍備犧牲經濟發展的困境之中。如此一來,美中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就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用胡錦濤、習近平的話說,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毫無疑問,在這樣的軍事平衡下,中美兩國可以進行和平競賽,在這個世紀的下半期,決出誰是世界新的領袖。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