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啟動第三波自由化
2012-07-01 11:13: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中日韓正式開始FTA的談判壓力下,台灣須要全面啟動新一輪的自由化作為因應。此外,從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中,現在全力推動的自由化屬於第三波,將以朝向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方向推進,這也可以說是這個階段台灣發展的總策略與總路線。
行政院經建會主任委員尹啟銘最近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黃金10年願景」,按照他的說法,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改革,前後計有三波:第一波是在1960年代,以放寬進口管制、鼓勵出口創匯,為改革的主要內容;第二波是在1980年代,強調邁向國際化,主要改革方向包括鬆綁外匯管制、降低關稅等作法,並鼓勵僑外資來台灣投資。
目前則進入第三波的自由化,也就是以黃金10年的期程來規畫。這當中有三大關鍵驅動力,分別是創新、開放和調結構。主要透過規畫自由經濟示範區、鬆綁企業經營投資相關法規等七大策略為手段。這第三波的自由化,關係到台灣經濟能否走出目前的困境,能否突破各種FTA的包圍,易言之,關係到台灣的生存發展。
眾所週知,基於兩岸政治的現實,台灣不僅僅在國際政治上高度受到中國的制約,即便在國際或區域經濟活動上,如果不在兩岸經濟的往來作出制度性安排,那麼台灣經濟也走不出去。這也是兩岸簽定經濟合作協定(ECFA)重要之所在,沒有這一突破性的協定,就不可能有與其他國家、地區洽談或簽署FTA的可能性。
除了政治的框架外,更實際的議題仍是經貿開放本身,這恐怕才是未來新一波自由化的核心。就一般國家在進行類似FTA的談判,都要有一定的評估過程、模擬各種談判情境、計算各種可能的得失,再透過相互的討價協商,因此是一個相當冗長的過程。
這是一般國家的案例,但卻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因為台灣高度依賴對外經濟的特徵,已經相對沒有不與其他經濟體往來的選項。一旦面臨此種情境,將依其與台灣的經貿比重,決定台灣的受損程度而已。令人憂心的是,這波兩兩進行的FTA安排,涉及的都是與台灣最密切的經濟往來國家或區域,所以根本沒有要不要簽FTA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突破困難達成簽署FTA的目的。
依目前台灣政府所定出的簽署FTA或類FTA的順序,大致上為:先完成與大陸的ECFA談判、開始啟動與美國的投資貿易協定(TIFA)、與日本的投資協定、再繞道美國主導的TPP,這中間則以新加坡的FTA為目標。從這個布局來看,正是一種突圍的策略,終極目標則是與美國、亞洲(中國、日本、韓國、東協)、歐洲等,維持FTA或類FTA的待遇。
從這個戰略布局來看,台灣的第三波經濟自由化,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全球區域化的趨勢下,避免被封鎖、被邊緣化。既然目標這麼明確,就要去盤點我們的資源,並且分析可能的著力點。很清楚的作戰的對象在國外與國內,其中又以國內最為重要。馬總統多次提醒,台灣到底準備好了沒?正是問題的真正核心。
所以,這一波的自由化固然有為加入FTA的考量,更是為台灣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與競爭力而為,因此所有的評量、模擬、計算,都應該打「大算盤」而不要陷入斤斤計較的「小算盤」。接下來的考驗是,到厎有沒有落實、執行的能力?期待馬總統所率領的陳內閣團隊,擺出令民眾信服的團隊、宣示堅定的決心、配搭有序的步驟,讓台灣正式踏上第三波自由化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