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講座」再度開講僑界矚目
2012-07-05 11:58:2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中華會館第22屆理事長許景琪創辦的「中山講座」在1993年11月13日開鑼,引起泰華僑界的矚目。至今將屆滿20年,一直被僑界公認為最有水平的學術座談,也是泰華僑界每年期盼的盛事。第17次中山講座,即將在8月5日再度開講,由中華會館邱燁副理事長主持,邀請台灣的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主講。
「中山講座」創意是以「中山精神」為主軸,探討中國的和平發展,終極以完成國家統一為目標。中山先生推翻中國5000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主權屬於全國人民的「新中國」,而當前的中國,卻仍處於兩岸分治的狀態。1993年時,海外華人關懷祖國的兩件大事:一、1997年香港回歸的發展問題。二、辜汪會談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當時在台港人民心中,還有兩個內在疑慮,就是「懷疑與擔心」。懷疑的是,中國的開放改革決心與動向,擔心的是,兩個大題的可信度,因為這將會影響到台港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觸動許景琪先生發起「中山講座」動機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泰華僑界所關心的話題。
中華會館一向是以維護創辦人「孫中山先生」的精神為會務發展目標,「中山精神」的精隨就是「天下為公」,若能以此精神作主軸,發展中國的和平統一,會水到渠成。所以,中華會館有一個「中山講座」小組,專責研究邀請全球僑、學、政界,不分黨派、不分地區、不分職業對兩岸問題的專家,以自由意願提出個人見解,探討中國的發展問題。
今天的「中國」問題是中山講座的探討重心,1911年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因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形成國共內戰,加上外國帝國主義介入,1949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了以台灣海峽為界「兩治」的中國,從而成為兵戎相見,「誓不兩立」的局面。直到1987年11月台灣的「返鄉探親」政策,摒棄的政治恩怨,打開了以民為本的兩岸人道交流,增進兩岸民間的接觸與認識。到1992年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奠定了1993年以後辜汪會談簽訂多項兩岸便民政策的基礎,再進一步打開了兩岸協商大門。在2008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江陳兩岸協商談判,到2010年6月29日在重慶簽定兩岸經濟合作架構 (ECFA) 協議,完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發展作互補的協定,都朝向兩岸「經濟合作協商」進行。這些都是以兩岸共同推崇的「孫中山先生」理念完成,一步步的向前合作。中山講座也是與時俱進,配合泰華僑界的需要向前邁進。
「中山講座」創辦至今將近20年,表面上看,好像是「空談」,但實際深入看兩岸三地的發展,正朝向中山先生當初的理念邁進,「新中國」的發展,由「民生」進而「民權」再到「民族」的統合,這便是「中山精神」。這足以證明中華會館許景琪永遠名譽理事長具有遠見,「中山講座」舉辦的方向是正確的。
8月5日第17次的「中山講座」,邀請台灣的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擔任主講,簡漢生先生曾任中國國民黨海外及文化工作會主管、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等要職,之後出任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理事長,經常奔走海外及中國大陸,對海外華人「新中國」概念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此時中華會館陳水龍理事長邀請簡理事長以海外華人對「中國問題的發展」為主軸,發表他個人看法,相信會有新的見解。
中山講座先後邀請了大陸、台灣、香港、泰國,在政壇、經濟、文化、媒體各界知名人士主講,特別受到矚目的,如大陸方面的王在希、唐樹備,台灣方面的江丙坤、林洋港、錢復等。這次原計畫邀請兩岸僑聯主管聯合主講,但中國僑聯林軍主席因故未能出席,由台灣僑聯總會簡漢生理事長單一主講。「中山講座」的成立,不單是中華會館的成就,更是泰華僑界的驕傲,也是世界華人社團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