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創新型大國比神九登天難
2012-07-13 10:44:3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共十八大的人事分配,其中包括常委人數及分工的決定,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而所有的這一切工作,將在夏天的北戴河會議上定局。換句話說,誰上誰下,誰走誰留,黨內各個派系可謂爭得不可開交,也不亦樂乎。而就在這樣的時刻,中共召開了首次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八年後,即2020年,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大目標。令人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的長篇講話,而是政治局九名常委全部出席的畫面。這顯然要顯示兩個目的,第一是告訴外界,中共九常委並沒有因為十八大人事而打得四分五裂,而是集體領導團結得很好;二是向外昭示,胡溫體制和即將上台的習李體制,並非是兩個時代的交替,而是承上啟下,路線政策方針是延續的,尤其是在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確立之上。
沒有人懷疑,在全球化發展競爭日益激化的大環境中,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把「中國模仿」變成「中國品牌」,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且不說在創新領域一直領先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即使縱觀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的經濟崛起,技術含金量是支撐日韓經濟奇蹟,也是維持其可持續性增長的重要關鍵。問題是,在中國目前的大環境下,是否能在短短的八年後,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創新型國家,恐怕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當然,有人會提神舟系列升空的例子來做佐證,謂可以加入航太俱樂部的中國,自然可以成為創新技術大國。這倒不一定,中國航太技術的開發和提升,確實讓世界驚豔,但由於這些技術屬於封閉性乃至軍事型的開發,技術來源是保密的,開發是不計成本的,沒有市場和知識產權約束與檢驗,因此也難以在中國整體的科技創新上複製。
那麼,什麼是中國躍升為創新型科技大國的障礙呢?這裡且舉幾例。首先,中國的體制和人事制度,不利於創新技術的開放。縱觀目前的中國政壇,所有的幹部關心的是短期的政績,為此不惜造假和大做形象工程,為的是更上層樓。而領導技術創新,時間週期都很長,沒人願意去做,領導不真正把創新研發當成事業來做,這樣的事情戲就不大。其次,由於中國官商勾結,官學勾結,貪污腐敗,已經進入膏肓,任何創新型技術開發的項目立項,以及創新經費的投入,都有太多的灰色地帶。胡錦濤提出在2020年創新科技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這個龐大的經費數字,肯定就會成為各種利益集團「虎視眈眈」的目標,而且創新技術開發的經費使用,難以用具體結果來衡量,更增加了被濫用或者貪污的可能性。再次,要創造全球先進技術和世界品牌,國家本身要注重知識產權,並尊重知識產權帶來的巨大市場效應。但在中國,維護知識產權的法制不彰,執行度更是低,如此一來,人才的吸引以及將研究成果留在中國,極為困難。目前的現實是,國家用重金把海外科技人才吸引回來,他們帶回來的技術大多屬於「抄襲改良型」,而非原創型,相反,具有研發能力的人才,則抓緊機會到外面去開發,因為知識產權可以得到保障,同時也可以獲取龐大的市場利益,造成了「紅杏出牆」的局面。
此外,中國難以成為創新大國的主要原因,還有思維方式的束縛和教育制度的拖累。舉例而言,在西方國家,批判性思維的開發和培養,不但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更被上升到公民的基本素質範疇,而眾所公認,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關係密不可分。但在中國,最流行的思維方式就是「揣摩領導意圖」,從眾心理普遍,國家和體制都不贊成「批判性思維」,而是要求聽話,聽領導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家長的話。在這樣高度奉行「一言堂」的地方,要出創新思維談何容易?教育制度也是如此,改革講了30年,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不僅如此,教育經費還嚴重不足,以至於優秀的學子,只想去西方留學深造,對中國的大學教育質量不屑一顧,不少高考狀元寧取香港的大學,也不去北大清華。
由此可見 ,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必須先進行全方位的社會環境改造,而建造一個開放、透明、自由、公平的社會機制,應是前提中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