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確認不是國與國的關係

2012-08-01 11:34:1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以國共成員為主體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吳伯雄帶隊下,在閉會前得出「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的共同意見,至於今年3月第五次「吳胡會」,由吳伯雄提出的「一國兩區」,則從雙方論述及共同意見中消失。相信兩岸關係或由此得以回溫,也意味著「江陳會」應可順利舉行。
 
從「一國兩區」的消失到確認「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個大轉折,其間必有驚濤駭浪,從外部觀察雖僅見預定上半年舉行的「江陳會」因此推遲,但若干跡象顯示,過往幾個月以來,兩岸其實正處於高度不確定中,互信極低,甚至瀕於危機邊緣。
 
正如同吳伯雄在論壇開幕詞上的發言:「假如兩岸互信的基礎動搖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就是兩岸關係向後倒退的時候。」吳伯雄雖然用的是假設語氣,實則為現況描述。聯繫「一國兩區」提法的消失,其所傳達的必有深意。
 
回顧今年3月的「吳胡會」,最具關鍵意義的論述就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區」,前者隨即被台灣當局消音,兩岸冷暖之於吳伯雄可謂「點滴在心頭」;問題出在吳伯雄真是決策者?台北政壇即盛傳,吳伯雄為此深有芥蒂。
 
且看吳伯雄6月上旬對兩岸和平發展的一段評論:「我們有個共識,現在的兩岸和平發展有這樣的成果,得來確實不易,確實彼此都要好好珍惜,雖然經常有擦槍走火、突發的情形,但是我們一定是大方向掌握,很穩健向前進,千萬不能讓它遲滯,甚至往後倒退。」
 
吳伯雄沒有明言「擦槍走火」和「突發」為何,且「經常」發生,看來情況甚多。吳伯雄也沒有說清楚,何以「遲滯,甚至往後倒退」的原由,背景因素為何;但局內人何嘗不心知肚明情況嚴重,非嚴肅面對不可。
 
明確的轉折點就在吳伯雄行前,馬英九在總統府接見代表團成員並發表講話,主動提到遭陳水扁終止運作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並說今年8月1日是「國統會」通過「一個中國」涵義的20周年,值得紀念,進而解釋此一文件具有「一中各表」的涵義。原來「一中各表」另有來由,不僅是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而已。
 
馬英九何以會重溫李登輝主導「國統會」時代的業績?何以不提「國統會」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何以在吳伯雄面前省略了「一國兩區」的提法?其中不無可資推敲的餘地,且不無要為吳伯雄此行定調、預為背書的意味。
 
馬英九拈出「一中各表」係出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等同和「國統會」有所聯結,進而還可象徵性地聯結「統一」。似在傳達「國統會」和當前的大陸政策具有政策連續性。這當然是表態,且具有豐富的政治意涵,從刻意不提「一國兩區」到重提「國統會」和「一個中國」的意涵,或可為已拉開距離的兩岸關係稍稍彌縫。
 
吳伯雄在哈爾濱指出,「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所差異,需要時間慢慢拉近,存異求同」。果然沒有提及「一國兩區」。賈慶林則強調:「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不容損害,也不可動搖」。且聲言「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潛台詞就是衝著「一國兩區」,以及環繞「一國兩區」發展出來的論述。
 
必要指出,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正面表述,一變而為負面表述「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北京方面顯然也展現了彈性,相信這又和馬英九拋出「國統會」的話題有直接關連。
 
國共雙方確認「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由於是負面表述只能治標,重點還在如何提升兩岸政治互信,擴大共識,更在馬英九的心態、思維和爭取歷史定位的使命感。退一步言,馬英九或可考慮:「國統會」不宜僅視為過去式值得紀念而已,還是可以適時恢復運作,可以在總統府內開開會,不論視同任務編組或智庫皆可,且不失為一著活棋。
 
 
关键词:台海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