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疫情危害稚童的警訊
2012-08-07 10:12:0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公共衛生機構日前確認,造成亞洲地區今年數百位稚童死亡的腸病毒時疫,已在曼谷及羅勇出現兩例。曼谷醫院一名2歲女孩及羅勇一名2歲半柬埔寨籍男童不幸喪生,有明顯的手足口病症狀。衛生部方面並進一步說明,開年以來,泰境已有約1萬7656名患手足口病兒童的病例。這項疫症是具高傳染力的疾病,尤其對2歲到5歲的稚童間最容易散布,且罹疾後誤診的比率偏高。往往在輕忽下使孩子喪失掉寶貴的生命,不予及時戢止,會給予外界對泰國公衛水準低落的印象。面對時疫流傳的警訊,政府和民間都該以積極態度應對,展開全面掃除手足口症行動,藉機把公衛現代化的腳步展開。
在曼谷醫院病死的女童,有由腸病毒71型所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狀,不會以單純泡疹性咽峽炎來表現。同時病情控管部門的資深顧問巴賽醫師又做了補充說明,表示這位不幸女孩經實驗室檢驗,還有氣喘病原,有多症併發的情形。由各方的敘述,可知道腸病毒患者因多屬2至5歲稚童,幾等於全無向家長或問診醫師表達症狀能力。而感染初期症狀多輕微緩和,危險性遭到掩蓋,家長或醫師最易疏忽掉其後續可能發生的嚴重性。到明顯症狀逐次呈現,挽救起來就變成事倍功半,終而使國家的新苗夭折,這是腸病毒流行期間,對稚童反應最不可不留心的一面。
衛生部統計,今年泰國手足口病的相關病例已有約1萬7656名,數字甚可觀。而周邊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罹腸病毒衍生病症死亡稚童,今年上半年約達400名,算得是相當嚴重的流行時疫了。依照醫藥文獻,遇到鄰國有疫情時,必須盡早遂行主動偵測,切莫淪為被動。而且偵測的層面要廣,如病毒偵測、手足口症病毒抗體的血清偵測,以及臨床偵測等三管齊下。做法還得強化,增採檢體樣本數,庶不致因疏漏而造成遺憾。這種制式做法,有其師法價值。
東南亞地區受氣候影響,全年都可能出現腸病毒病例,而且臨床症狀相當多,不同腸病毒型別引起的症狀也不太一樣。因此在一般感覺上,這類區域性的流行疾病防不勝防,不慎家中有稚童受感染,小病人對症狀缺乏表達能力,錯失黃金治療期期,抽筋、肌躍型抽搐或持續嘔吐,甚至病童馬上陷入昏迷等病癥,尤其令家人手足無措。因此,在沒有疫苗可供施打的情況下,家長必須學習如何降低家中稚童遭到腸病毒感染的風險,才是有效的自保之道。
拒絕腸病毒進入家門,是公衛體系宣導的「預防重於治療」的另類說法,在腸病毒不時出現的環境,將這類惡疾的來龍去脈「常識化」,尤其是節約社會成本所應該採取的措施,政府相關機構或家庭主要成員,都有無可旁貸的責任。腸病毒流行的關鍵,是感染的源頭何在,找出問題重點,對付腸病毒可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公衛體系要不憚煩瑣,隨時隨地宣導:對腸病毒感染源加以管控,避免和病童接觸;對不特定感染源進行區隔,帶領稚童把出入公共場所次數減到最低;平時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用正確方式洗手,適時更衣,避免將外面病毒帶回家。一般所謂預防疫情常識化,內容大致就是如此,但是泰境各城市、鄉村聚落,似都未見得能夠做得到,所以疫情流行有其溫床。
近年來,泰國生活條件有明顯改善,外界也願把新興經濟體的稱謂,加諸於漸呈現小康面貌的環境。但是外表的變化,並不見得實質上就已提升。雖然各地有心人一直殷切期盼,也能把現代的觀念和作為同步帶進來,但希望和現實有其落差。以腸病毒問題而言,一旦疫情出現,大家的不安和壓力,和以往似都沒有不同。我們再盼從這次警訊開始,各方一面積極治標,莫讓腸病毒擴散;另則藉此機會推動治本的作為,趕緊提升公衛水準,做化危機為轉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