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李新體制面臨重建領導權的挑戰

2012-08-08 11:01:3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外界所稱的北戴河會議,已經在上周末拉開了序幕。其實,所謂的北戴河會議,並非是非正式的中央全會,或者政治局會議乃至常委會,而是傳統上北京高層為了避開炎熱的盛夏,而將中南海的辦公地點臨時遷往北戴河,在避暑消夏的同時,以提升夏季中央決策的效率。但從實際操作的層面而言,由於離開了各種外交、內政應酬不暇的京城,中央高層確實有了相對集中的時間,可以來討論18大的人事,以及各類重要的決策,而且也沒有平常在北京開會需要應付的繁縟禮節,效率就會非常高,因此就格外受到外界的重視。
 
這次歷時三個月的北戴河會議,將從8月初一直延續到10月初,除了國慶大典需要暫時移師北京之外,所有的政治巨頭,甚至包括前常委們,都將在北戴河紮營,合縱連橫,各抒己見,不會謙讓,更不會沈默,因為10月下旬,中共將召開權力交替的18大會議,所有重要的人事安排,都將在北戴河徵求在位和退休的所有高層的意見,最後塵埃落定,因此,中共黨內的各個派系,各個山頭,都會全力以赴,為自己的人馬保駕護航。
 
問題是,如今海內外輿論,都對中共最高決策層的決策能力和決策權威感到憂慮。
 
在文革前和文革中,毛澤東一人獨大,以帶領中共打下江山的實力和威望,在黨內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力,一句話,一個批示,就可以將理念化為決策,將決策化為行動,哪怕這個決策可能會掀起萬丈巨浪,翻江倒海。可惜的是,毛的絕對權威,在戰爭年代,是常勝法寶,在和平時期,則往往是砒霜毒藥,不但把中共高層折騰得七零八落,更把中國帶進萬丈深淵,遭受了文革10年的浩劫。
 
到了改革開放時代,鄧小平以在戰爭時代與和平時代初期在黨內軍內累積的聲望為基礎,更以在毛澤東時代三起三落的傳奇經歷,以及抵制毛澤東錯誤路線取得建設成果的實際能力為後盾,在中共黨內贏得了「一言九鼎」的最高實力者地位,以至於能夠經歷種種曲折艱難,把經濟改革推上一個高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當然,與毛的絕對權威相比較,鄧小平的「一言堂」已經大打折扣,需要在人事和政策上與陳雲等黨內大老進行某種程度的妥協。
 
眾所同意,鄧小平之後,中國已經沒有毛鄧這樣的政治強人。本來,集體領導或許可以克服一人獨大的路線以及決策錯誤,但近20年的中共執政歷史證明,常委集體領導體制,雖然避免了總書記和總理因為政治因素遭遇異動和下台的動盪,維持了領導班子的穩定,但弱點則相當清楚,一是政出多門,削弱決策的權威性;二是決策轉彎緩慢搖擺,錯失最佳時期;三是多中心即無中心,權責不清。典型的例子是,溫家寶作為總理,負責的是全國的經濟,但胡溫體制行將落幕之際,人們對溫家寶的評價,不是集中在他的經濟政策上,而是他不用負責的「政治改革宣言」上,這對溫家寶的歷史評價不公平,更對即將接任總理的李克強不公平,因為誰都不知道,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還是一個好攤子,從而也無法實事求是地評價他未來的執政效果。
 
經過江澤民和胡錦濤這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核心之後,18大的習近平、李克強體制,將面臨進一步的權威削弱傾向。因為他們上面,有兩個舊核心,還有三朝的老常委,雖然不是「垂簾聽政」,但至少婆婆太多,掣肘不少。當然,最為挑戰的還是常委制,集體領導,多頭政治,難以提升領導權威。這種領導力危機,華裔學者丁學良和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看得很清楚。前者說中國現在是沒有政治強人的威權體制,後者說九個常委就是九個皇帝,再加上省委書記也是小皇帝,各自為政,也就互相消耗掉了。
 
可見,在民主改革沒有完成之前,18大新核心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重建權責並重的領導核心,提升中共的管治能力。這不是要呼喚鄧小平那樣的政治強人,而是要讓中共的領袖,在權為民所賦的認知上,承擔起執政的責任,面對歷史的評價。當然,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重視人權環保的市民社會發展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帶有封建色彩的威權體制,最終還是會被中國特色的民主機制替代。而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共作為執政黨,就要有效執政,讓改革在有序化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而不是坐由社會在無序的混亂中崩潰。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