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次江陳會兩岸各顯神通

2012-08-11 10:02:0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延滯一個多月的第8次「江陳會」終見在台灣舉行,民進黨沒有發動抗爭,其餘包括法輪功的支持者在內約有500名抗議者,未出現激烈衝撞,大體維持了表面上的平和;但兩岸當局似皆對現狀都有不滿,也各有盤算和不同期待。是以觀察「江陳會」不能僅著眼於「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的終見簽署,而是兩岸之間的互動氛圍。
 
從延滯到簽署既定的兩項協議,在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口中,是啟動後續協商的「重大突破」,但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即無感於此,反而在會前先拋出「簽署協議是愈來愈困難的境界」,明示兩岸未來商談以及簽署新的協議並不樂觀,正如他在「江陳會」上所言,「在兩岸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由於雙方法令體制、社會氛圍的差異性,以至於對處理事務的重點與優先順序有不同的看法」。
 
兩岸存在不同看法是必然,但如何面對以及梳理兩岸的分歧,從而增進兩岸互信,既是考驗,也是檢視兩岸當局對制度化協商以及後續能否突破政治分歧的重要指標。單就此次「江陳會」會前商談言,兩岸繞不開的歧見即屢見齟齬。台灣堅持人身保護條款的24小時完成通報制不允許例外,對岸基於反恐、反分裂等各種考量即不同意不得有例外。這當然不是執行面的技術問題而是認知問題。台灣方面意圖藉此凸顯人權議題,可以預料通過民主、人權、政治參與和社會體制的話題,兩岸在執行相關協議時,必有更多糾纏。
 
江丙坤說:「只要堅持從維護民眾權益的基本認知出發,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就一定可以縮小分歧、化解爭議,進而發展出一套建立共識的穩定機制,在後續的協商議題上,海基會也會與海協會共同思考,如何在維護人民權益及兩岸交流有序互動方面,優先推動後續協商的具體規劃」。這些話聽起來很得體,但話中有話,預留了不少伏筆。
 
讓北京傷腦筋的或許還不在民主、人權等議題,而在台灣當局是否有意藉此推拒兩岸後續協商,更遑論政治接觸。面對整個國際大形勢的變化和東亞區域安全,北京不能不設想,台灣在美、日的牽引下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馬英九拋出「一國兩區」卻拒絕回應「兩岸同屬一中」,北京就不可能不警覺馬英九會不會在「一中」框架上踩紅線。此前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國共論壇」上拋出「兩岸一國」論,在語意邏輯上和「一國兩區」相通,但吳伯雄從「論壇」回台後,馬英九即徹底冷處理。這才是兩岸之間的政治氛圍,也是分歧所在。
 
兩岸政治存在分歧,和平協議難產,至少在馬英九任內再觸及此一議題的機率偏低,對此,陳雲林上個月還說:「就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有些敏感問題,不一定要在環境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就急於去解決」。這是退一步,在策略上先穩住「先經後政」的局面,先把兩岸經濟議題、ECFA的後續協商搞好,鞏固和深化既有的成果。
 
但國共之間歷經「一國兩區」和「兩岸一國」的對應過程,陳雲林此番提出經濟一體化且有刻不容緩的緊迫感,意味對岸的自信不若既往,焦慮反有加深,反映出兩岸的互信基礎薄弱,互為冷處理的情況較前更見頻繁。台灣方面在經濟上對大陸有依賴,在政治上則視同敵體,且高度依賴美國和日本,問題出在台灣有可能持續左右逢源嗎?
 
台灣想打人身保護的人權牌,對岸冷處理;大陸想打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時效牌,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回應說,歐盟花了50年才有今天,這是緩處理。雙方都想大顯神通,就看下一場「江陳會」,或許可能都換上新人,如何處理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後續協商。
 
 
关键词:第8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