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犯了不該犯的錯誤

2012-08-18 10:41:0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又犯錯了,居然把東三省淪亡於日本的日子提前到1894年而非1931年的「918事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指馬英九不可能不會犯錯,如果是口誤自不必深責,但如果在國家大事或重大歷史事件上犯錯,那就不可等閒視之;要是涉及個人專業領域,情況就更嚴重。
 
馬英九日前藉由中日和約生效60周年的紀念,在簽訂和約的歷史景點台北賓館,發表「東海和平倡議」的呼籲,除聲明釣魚台「主權在我」之外,要求相關各方自我克制,並期待能建立「東海行動準則」。「主權在我」自是基本前提,但馬英九也相應承諾會自我克制,掛了免戰牌;據云在此之前還大動作的處分了海軍將領,只因演習時進入相鄰的公海海域,引發日本空中預警機的關切。
 
馬英九的「相關各方」,只見東京一口否決了「主權」爭議,餘則完全沒有回應。這是馬英九嘗試向國際發聲;但必要指出的是:馬英九的講話稿在訴求「東海和平倡議」的前段,是這麼說的:「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大敗,被迫割地賠款,依據1895年的《馬關條約》,清廷將東三省、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
 
問題出在甲午年清廷有將東三省割讓給日本嗎?當年李鴻章在春帆樓簽下城下之盟備受責難,單以台灣論,就有丘逢甲譏諷「丞相有權能割地,臣子無力可回天!」但李鴻章無論如何都沒有,也未獲授權割讓東三省,反而是在李鴻章的運作下而有「三國干涉還遼」,保住了東北的海洋門戶遼東半島。
 
若東三省早在甲午年即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又何來1904年的日俄戰爭,何來1928年底,張學良毅然有東北易幟之舉,北伐統一大業得以完成,更何來日本關東軍發動的918事變,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發表的不承認主義,以及國聯派出的李頓調查團確認日本的侵略行徑。
 
馬英九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釣魚台,這涉及中日近現代關係史,也應是馬英九研究釣魚台,作為學者應有的知識背景,再退一步言,這也是研究台灣史必要掌握的歷史知識,不論其立場偏藍或偏綠。再退一大步,這些背景知識不都是歷史教科書當中的「常識」嗎?
 
依馬英九的專業背景,很難想像會犯下這種錯誤,就算由代筆之人擬稿,也應當有層層校稿之人把關,等到馬英九念稿時,也該警覺其中有誤。更令人不解的是馬英九念完稿,工作人員發出新聞稿,並貼在網頁上,也無人發覺與史實不符。據知現場還有民國史權威、現代國史館館長呂芳上,看來也僅能是行禮如儀。
 
從這裡可以得到的省思是,馬的執政團隊何以缺乏歷史感以及對歷史真相追索的興趣,完全忽視向國際發聲時,必要扣緊歷史事實,充分表現出對歷史真相的掌握和理解,否則只能任憑外人任意解釋,且貽笑大方,又如何折衝樽俎於兩岸和國際舞台上。雖然這不好聯繫上亡國、亡天下的命題,但亡人之國,先亡其史,馬英九何以竟至如此輕忽,且係多有親身傳承經驗的史實。
 
馬英九上任以來嘗言要撥亂反正,歷史教科書更要撥亂反正;卻把東三省淪亡的時間點足足提前了37年,這又如何糾正日本右翼任意顛倒侵華史實。相信這是馬英九個人的無心之失,但整個工作團隊何以未能及時補救於事前事後。這幾近抹滅了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以及所有東北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周旋的慘痛歷史,在台灣猶見傳唱的長城謠也無所依歸。
 
一言足以喪邦,更足以亡史。馬英九犯錯更改不了歷史真相,但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一言一行動見觀瞻,更何況錯在向國際發聲之際,暴露出領導人及其團隊的無知和輕慢,犯了不應該犯的錯誤!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