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文化戰略登陸關鍵在台灣內部
2012-08-30 11:30:4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龍應台文化戰略登陸關鍵在台灣內部在台海兩岸經濟交流深化,政治談判難以起步的情況之下,以著名作家龍應台為首任部長的台灣文化部,開始在海外發聲,期待以國際化的寬闊願景,在兩岸關係上開闢出一條新路,並在國際上為台灣爭取軟實力的發聲權。龍應台這次美加之行,是其任內首度外訪,在一些學術機構發表演講,進行座談,更與僑界大規模接觸,來詳細解釋其所謂的台灣文化發展泥土化、國際化、雲端化、產值化的四大施政方向。
可以這樣說,在馬英九政府的內閣中,除了陳沖院長的高曝光率之外,龍應台是部長中,見報出鏡最多的一個人,也是引發爭議最多的部長之一。這與龍應台的知名作家身分有關,更與她特立獨行的辦事風格有關。在台灣內部,龍應台受到了在野黨的圍剿和諷刺,「史上最無恥的部長」、「花瓶」之類的人身攻擊不絕於耳,施政處處受到掣肘,如今在國外,龍應台瀟灑發揮,侃侃而談,把她在作家這個身分上累積的高知名度發揮到極點,同時,也在僑社首次享受到作為內閣部長出訪的高規格待遇,不管藍綠,都想在她提出的台灣文化國際化的規劃中,分到一杯羹,當然對她也是尊敬有加,因此,在美加穿行的龍應台,可謂躊躇滿志。
不容否認,無論馬英九做台北市長,還是做總統,都把龍應台當成一張爭取海內外民意,彰顯台灣民主化的軟實力牌,這就是為何馬英九任用龍應台當文化局長和首任文化部長的原因所在。不錯,龍應台在大陸具有高知名度,她在大陸有著作,在中國青年報和南方周末開過專欄,在北大發表過轟動一時的演講,也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過公開信,要求中國文明崛起,因此,她在中國大陸確實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由她為台灣文化發聲,最有輿論效應。而龍應台北美之行之初,就透露出在明年啟動兩岸文化對話和合作談判,並將此定位成實現兩岸和平的最大關鍵,為此,在美國對大陸喊話,不要把文化當成武器,應該讓文化放行。這樣的喊話,自然引發關注。要知道,大陸也在去年,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大戰略,並開始投入龐大資金,在海內外進行「軟實力」的擴張。人們自然饒有興趣地想知道,大陸的文化戰略,與龍應台的文化戰略,如何進行碰撞,如何進行合作,如何進行「軟實力」的較量。
北京自然清楚,龍應台帶動的文化發展戰略,是馬英九楬櫫的兩岸之爭是制度之爭的表徵。大陸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以及廣大的民意,也都樂見龍應台通過兩岸的文化交流,把民主文明的觀念帶進來。但是,龍應台想要獲得北京政府在文化交流對話上開綠燈,還是要通過北京對其在台灣內部的文化政策走向的考察。換句話說,北京充分認識到,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政府推動的法理台獨、教育台獨、文化台獨,加深了台海兩岸的隔閡甚至仇視,讓一個中國的觀念和中華文化的傳統逐漸失去了土壤,以至於中國的歷史變成了外國史,中國文學變成了外國文學,而在不少台灣人的意識中,國民黨政權也變成了外來政權,其結果就是兩岸民意越走越遠。因此,北京想要看到,龍應台提出的台灣文化戰略和願景,不是台灣大陸民心民意越走越遠的催化劑,而是兩岸經濟奠基、文化搭台、政治唱戲的黏合劑。
換句話說,北京無法拒絕民主文化和文明崛起的呼籲,但警惕民主和文明包裝下的台獨文化。因此,龍應台要打開通往北京的文化競爭之路,必須要修正在台灣內部越來越濃烈的台獨文化方向。人們普遍相信,以龍應台的文化視野來看,她不會成為「小鼻子小眼睛」的台獨文化代言人,而是站在民主文明的高度,以台灣的「軟實力」優勢,帶動兩岸文化的交流向著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環境中振興重生的高度發展。總而言之,龍應台在台灣內部的文化發展戰略實施,關係到她在大陸的文化交流能夠走多遠。她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在台灣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