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跨亞洲自貿區條件成熟

2012-09-09 09:30:4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秘書長素林日前表示,東盟10個成員國和6國貿易伙伴國的經貿部長,8月31日在暹粒舉行的會議上做成結論,原則上同意建立跨亞洲的自由貿易區,將依程序建議各國的領袖,在11月的高階層會上啟動建立自貿區的談判。近年來對東盟加6國(10+6)自貿區的說法,時有所聞,但卻始終不見進展。這回跨亞洲的相關部長集會於柬埔寨,傳出了相當具體訊息,應是主客觀條件已趨於成熟。而該項經濟整合案果能順利進行並底於成,有規模大、資源豐碩、一般運作基礎良好的優勢,必將對地方化乃至全球化發展,造成莫大影響,非常值得期待。
 
素林表示,擬議中的東盟10+6自貿區,將可能命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自由貿易協定。組織內成員國將包括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紐西蘭。涵蓋約35億人口,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合將有23兆美元,是全世界國內生產毛額總量的1/3,在經貿領域,可謂舉足輕重,若真能展開運作,會是當今「重大成就」。現存的歐洲盟約、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顯然瞠乎其後。
 
從歐美近年搞出世界性經濟危機,近70億人口都得或多或少分擔多種壓力以來,各方面都在思考為這波全球危機畫下句點的策略。歷來經濟強權一直以自由經濟理論、或簡約成「全球化」的說法,包裝其擴張的動機,實行霸凌策略。雖然其中偶有合理與進步之處,形成全球化利弊互見的狀況,但經濟強權以高姿態操作全球化工具,為所欲為,終而釀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經濟危機。在全世界承受困厄後,若不想方設法,籌謀合作救贖,則永無合理發展之日。於是以地方化的經濟活動做為對全球化災害的補綴,應運而生。「區域經濟整合組織」、「自由貿易協定」等在各地興起,蔚成風氣,就是以區域化平衡全球化的做法。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自由貿易協定,是東盟10+6的新稱謂,屬於區域經濟整合的性質。近年在東盟集會期間,經常有以整合區域經濟做未來療傷止痛時期「中途之家」的考慮。直到2009年10月下旬,東亞各國領導人應邀參加輪由泰國擔任東主的華欣一系列高階層會議,共商區域經濟合作等議題。一項有東盟全體和中日韓印澳紐等16國領袖在坐的決策性會議中,找出經濟成長的新管道,以擺脫對歐美市場依賴的議題,得到建立東亞共同體為目標的結論。雖然各方明知茲事體大,無法一蹴可幾,卻為東亞合作勾勒出願景,東盟10+6則隱然成形。
 
無可諱言,跨洲區域經濟夥伴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啟動,自始至終都可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滯,有超高難度。若非是全球經濟危機逼迫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又若非是歐美市場不知何時始能恢復生機。16國經貿決策機制,應不大可能將這項先後停宕近3年的備案端出來,並排除種種困難使之進入議程,使邁向東亞共同體的目標朝具體化移動。當然,亞洲崛起,亞洲在這波經濟衰退中受創雖深重,反彈回升力道迅猛,原有的區域經濟整合充分發揮了功能,使各方在考驗中得到了信心,也是議題立案的重要支撐。
 
泰國華欣是東盟10+6自貿協定的起點,在籌畫建立東亞共同體的目標上,發揮了登高一呼的力量。所以不僅對新的階段性發展有多一分感情,將來在向前推動時還該增多一分力量。尤其是泰國在東盟10+1自貿區的從無到有、到快速茁壯,有比一般較多的接觸,也得到了相對較多的嘉惠,憑著這段經歷,憑著對合作發展精神的體認,將可糾合各方面的力量,使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力量能有揮灑的環境,擺脫經濟強權的制壓。
 
关键词:新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